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有力地推動了藏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現在到西藏旅游觀光、考察研究的海內外游客、政府官員和學者越來越多,他們見證了西藏的藏語言文字的保護、使用和發展,見證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興盛,也見證了藏民族文化在中國和世界上的廣泛傳播。
“事實表明,現在是藏民族文化發展的最好時期。”剛剛上任的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廳長尼瑪次仁說。
西藏民間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護
今年86歲高齡的說唱藝人桑珠正在創造《格薩爾王傳》歷史上的一項新紀錄:他目前已經完成獨家說唱《格薩爾王傳》,故事達到了33萬詩行、30本書。
格薩爾王是藏族的民族英雄,描述其一生傳奇經歷的史詩《格薩爾王傳》,被譽為“東方的《伊利亞特》”,其創作已有上千年歷史,篇幅比世界著名史詩《荷馬史詩》和《摩訶婆羅多》的總和還要大,被譽為“世界最長史詩”。為了保護藏民族的這一文化瑰寶,1979年以來,北京、拉薩等地先后成立了搶救、整理《格薩爾王傳》的專門機構,并重視發現和培養格薩爾說唱藝人。到目前為止,全國共發現格薩爾說唱藝人140多名,有關機構正在為他們錄音,其中桑珠藝人《格薩爾王傳》系列說唱本已經有25部整理出版,剩下的20部可望在2008年出齊。
以《格薩爾王傳》為代表,入選第一批國家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西藏民間傳統文化,在近幾十年來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在2006年頒布的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西藏申報的《格薩爾史詩》、熱巴舞、唐卡、藏族邦典與卡墊織造技藝和藏族造紙技藝等15項遺產榜上有名;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包括西藏各地的舞蹈、音樂以及珞巴族服飾等在內的38項入選。64歲的藏族老人旦達有幸作為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表前去北京領獎。老人回到拉薩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國家如此重視我們的民族文化藝術,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將覺木隆藏戲發揚光大!”
從2007年開始,西藏自治區啟動了對貝葉經的摸底調查和建檔工作,目前西藏已經登記在冊的梵文貝葉經有426部,共4300多張,主要保存在拉薩市、山南和日喀則地區的各大寺廟、博物館和研究機構里。
資料顯示,自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國家共投入6.3億元積極復興西藏傳統民族文化,使西藏豐富而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得到全面繼承和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治區及各地市成立了民族文化遺產搶救、整理和研究機構,先后派出調查組深入城鎮、鄉村和寺院進行全面調查和采錄。
截至2005年底,工作人員在全區各地采訪民間藝人1萬多人次,錄制了大量的音像資料,拍攝圖片上萬幅,發表有關藏民族傳統文化學術論文1000多篇,出版民族文化研究專著30多部,先后編輯出版了《中國戲曲志·西藏卷》、《中國民間歌謠集成·西藏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國諺語集成·西藏卷》。
近20年來,西藏還陸續組建了20多個民間藝術團、專業歌舞、藏戲和話劇表演團,成立鄉村業余文藝演出隊500多個,藏戲演出隊160多個,并先后建成多功能群藝館6座、縣級綜合文化中心37座、鄉級文化站175座,各類文化娛樂場所達到3000多處。
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辛高鎖說,西藏還將在全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建立起西藏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實施分級保護。同時加強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建立傳承機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現法制化。
西藏歷史上投資最大的文物保護工程正在進行
從今年3月開始,西藏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薩迦寺“三大文物”維修工程陸續復工。這一總投資3.3億元的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于2002年6月正式啟動,現已接近尾聲。
從1989年到1994年,國家撥款5500萬元和大量黃金、白銀等貴重物資維修布達拉宮。2002年起,布達拉宮開始第二次大修。三大重點文物維修工程辦公室負責人尼瑪次仁介紹說,由于西藏海拔高、氣候條件惡劣,一年中能夠施工的月份較短。每年氣候最寒冷的時候需停工,待第二年氣候轉暖時再復工。
始建于公元7世紀的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羅布林卡建于1751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園林建筑;薩迦寺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主寺,內藏浩繁的經卷和稀世文物。
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是國家援助西藏的重點項目,在當年的全國六大重點古建筑維修項目中占據半壁江山。
“十一五”期間,國家決定投入5.7億元,對西藏22項重點文物保護工程進行維修。這也是在西藏實施的一次性投資最多、維修規模最大的文物保護工程。
“一次性投入資金5.7億元對20多個文物點進行維修保護,這在西藏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局長喻達瓦說。
西藏文物界人士表示,“文物維修是對西藏文化最好的保護措施。”
將要進行維修的這22處文物點中,包括15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要的寺廟和7處歷朝歷代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的歷史遺跡。大昭寺、小昭寺、扎什倫布寺、哲蚌寺、色拉寺等都在這次保護維修之列。
在過去20多年里,國家和自治區政府已累計投資7億多元,維修開放了1400多座寺廟、文物古跡和宗教活動場所。同時,西藏各地文物部門已完成對12萬余件文物的登記建檔工作。這項始于1999年的宏大工程,將為更好地保護西藏豐富的文物資源起到積極作用。
藏語言文字在西藏得到廣泛應用
從藏語電視節目到藏文短信,從藏語文教學到藏文書籍和文件法規,如今,藏語文在西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領域均得到了廣泛運用。
從西藏群眾的視聽文化生活可以看出藏語的廣泛運用程度。西藏電視臺在農牧區的入戶調查顯示,超過80%的農牧民將西藏電視臺藏語頻道作為首選頻道收看。2007年末,藏語頻道在全國少數民族語言電視頻道中率先實現全天24小時不間斷播出,以更好地適應藏語節目的收視需要。
西藏藏語文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洛桑土美說,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藏語已經融入了西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藏族孩子繼承母語的權利在教育體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多年來西藏教育部門始終把藏語文課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課開設。在課程設置上,小學開設1440課時,中學開設630課時。學校的各類考試均把藏語文作為考試科目,農牧區的夜校和成人學校廣泛開展了藏文掃盲工作。
洛桑土美說:“舊西藏只有領主子女和少數僧尼才有受教育學習藏語文的權利,而廣大勞動人民沒有機會進入學校專門接受藏語文的教育。”
在其他領域,藏語同樣得到了廣泛運用。目前,西藏各級黨政機關下發的文件、地方性法規以及大型會議的材料等均譯成藏文,并與漢文同時下達,西藏每年的公文翻譯量達5000多萬字。
西藏的出版機構至今出版了各類藏文圖書4900余種,印數達9100萬冊。為繼承藏民族優秀文化遺產,西藏搶救、整理和出版了藏文古籍261部,近1.3億多字。
近年來,從事藏文創作的作家先后創作出版了多部中長篇藏文小說。藏語相聲、小品以及剛剛興起的藏語情景喜劇更是被藏族群眾喜聞樂見。
藏文信息化水平近年來不斷得到提高。西藏電信推出的藏文手機業務實現了手機界面的藏漢雙語轉換,并且可以收發藏文短信。在國家的推動下,藏文計算機編碼已通過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認證,成為中國第一個具有國際標準的少數民族文字。
洛桑土美說:“藏文是藏民族文化的根,我們摯愛它如自己的生命。走過歷史的長河,藏文正在以勃勃的生機走向未來。”
西藏文化藝術以濃郁民族特色走向世界
長久隱藏于遙遠青藏高原的歌舞、唐卡、藏戲等藏文化藝術,以其濃郁的民族特色、古樸清新之風讓世人感到驚喜和新鮮,近年來,在世界掀起了一股“西藏熱”。
自2001年“中國西藏文化周”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拉開全球訪問序幕至今,“中國西藏文化周”已經先后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比利時、泰國等多個國家舉行,西藏歌舞藝驚四座,令觀眾如癡如醉,每到一處都會引起巨大的轟動。“中國西藏文化周”已成為西藏對外文化交流的著名品牌。
從藝58年的藏族表演藝術家土登曾隨中國西藏民族藝術團先后出訪過英國、希臘、意大利、瑞士等國家。在英國女王的皇宮,他舉行了個人專場演出,表演了長達55分鐘的《格薩爾》說唱節目“宗巴贊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今年已經70歲的土登回憶起當時演出時的盛況非常興奮:“觀眾對我的肯定也是對西藏傳統藝術得到保護和發揚的肯定。”土登曾是拉薩市功德林寺的一位小僧人,還俗后他有幸學習藏戲、格薩爾說唱、藏語相聲等,成為獲得中國曲藝界最高獎——第四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的藏族曲藝大師。
泰國下院副議長素察·丹差倫參加了在泰國舉行的“中國西藏文化周”后說,以前從未見過色彩如此豐富的藝術表演。無論是節目的形式、內容還是服飾,這臺演出與以往任何一個來訪藝術團體的表演都不同,讓人感到非常新鮮。
奧地利科學院亞洲所藏學家赫爾穆特·克拉瑟在得知中國政府斥巨資挖掘整理藏傳佛教經文后,期待著與中國同行分享研究成果。他說:“西藏不僅很好地保護了本民族的文化,還保存了梵文經典,這對世界文化是很大的貢獻。”
西藏自治區藏戲團新落成的演出中心里,90名演員正抓緊排練大型藏戲歌舞《吉祥奧運》。經北京奧組委初選,《吉祥奧運》從全國上百個節目中脫穎而出,有望成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的二十幾個文藝節目之一。
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藏戲被譽為“西藏文化活化石”,已被列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正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如今,隨著奧運的到來和藏區交通、旅游的發展,這一積淀了藏民族獨特的龐大劇種,正在現代中國的精心呵護和創新傳承中煥發生機。
西藏著名音樂人旦增邊洛一手創辦的“邊洛工作室”是目前拉薩最好的音樂制作室。
當才旦卓瑪高唱《翻身農奴把歌唱》,藏族歌手巴桑深情演繹《天路》時,洋溢濃郁藏族風味的歌曲讓人震驚,并迅速唱響世界。亞東、容中爾甲、瓊雪卓瑪等一批藏族歌手,以及西藏首支搖滾樂隊——天杵樂隊等一批新銳樂隊,在探索著更時尚、更現代的西藏現代音樂,并不斷擴大著歌手各自的影響力。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西藏的手工業就有了很高的工藝水平,如今,這一古老的藝術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大量深藏閨中的手工藝人制作的唐卡、紡織品、藏裝服飾等遠銷到美國、日本、德國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
同樣,世代扎根并流傳于西藏各地、社會各階層當中的諺語、故事、歌舞、戲曲、神話、傳說,甚至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生產、生活習慣也都成為各國學者收集、整理、出版研究的熱門。
綿延千里的青藏鐵路如同一條哈達,連接起西藏與世界。大型原生態演出劇目《幸福在路上》、《喜馬拉雅》、《藏謎》等通過鐵路讓更多人感受到了西藏獨特、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也成為展示西藏山歌王、情歌王、踢踏舞王、六弦琴王、熱巴王、鼓王的窗口。
在舊西藏,拉二胡、唱山歌,是為達官貴人所不屑的乞丐技藝,從事各類金屬加工行業的手工藝人則世代淪為“黑骨頭”、“賤人”。如今,通過對藏族傳統文化的搶救、保護和弘揚工作,西藏文化藝術進入了一個從未有過的高潮,越來越多的西藏民間歌舞、民俗文化走出高原,唱響世界。(顏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