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張學良先生病逝的噩耗,使國人深為悲痛,人們懷念這位被周恩來總理稱為“千古功臣”的歷史老人。
張學良先生之所以被譽為“千古功臣”,第一,是1929年的東北易幟,張學良的這一決定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分裂中國、吞并東北的陰謀,捍衛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宣告了中國自清朝末年以來分裂、割據、混亂的結束,至少實現了對外形式上的統一。
第二,是他對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做出了杰出貢獻。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緊急關頭,張學良將軍不僅個人帶領東北軍走上了聯共抗日的道路,而且順應時代潮流,代表人民的愿望,為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發動了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爆發前,中共為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曾多次致書蔣介石及南京政府,并采取了一系列積極主動的行動。然而,這絲毫沒有改變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蔣介石的言論和行動表明,他不消滅共產黨和紅軍決不罷休。幾乎沒有任何人、沒有任何勢力可以阻止蔣介石發動“剿共”的決心。恰恰是張學良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將蔣介石的“剿共”計劃化為泡影,造成其欲反共而不能的形勢,從而急劇地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局勢。張學良先生是大有功于抗戰事業的。“西安事變”的發動,宣告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破產,迫使蔣介石終止了他們不愿停止的對紅軍的軍事圍剿,為國共兩黨的重新合作建立了一個必要的前提。“西安事變”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中國從此由十年內戰轉向了近百年來未曾有過的全民族團結一致的反帝戰爭,從而拯救國家民族于危機時刻。周恩來曾這樣評價:“日本法西斯被打倒了,抗日的人民軍隊強大起來了,一萬萬四千萬人口的地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在那里人民實行了民主,農民獲得了土地,而全國人民在這種鼓舞之下,亦認識了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這就是‘雙十二’事變的歷史收獲。”張學良為實現聯共抗日、民族復興大業“早把生死置之度外”。西安事變前后,他曾多次談到危險、生死、榮辱問題。當執行捉蔣任務的劉多荃告訴他找不到蔣時,張學良將軍對楊虎城將軍說,萬一有什么不測,你就把我的頭割下來送到南京,一謝國人,二息內戰。事變發動后,他幾次申述:“大義當前,不容反顧,只求于救亡主張貫徹,有濟于國家,為功為罪,一聽國人處置”,“只要合抗日救亡的主張,個人生命在所不計”。12月16日,他在西安10萬人大會上坦陳:“這次事件,是我們一些人為了實行救國主張,置生死毀譽于度外,不顧一切‘為民請命’,我們為了國家復興,早有‘生死以之’的決心。”事變和平解決后,張學良將軍拒絕了各方勸阻,決定躬親送蔣返寧。他對部下說:“就是真的有些危險,我看首先應看我們做得對不對,不應該首先看本身有無危險。我們發動這次事變,何曾只顧本身的利害?只要于國家民族前途有好處,于聯共抗日有好處,有危險也應在所不惜。”這些充分顯示其為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惜犧牲一切的可貴精神。
第三,“西安事變”后,與張學良將軍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東北軍成為一支重要的抗日愛國武裝。東北軍由只代表東北地方利益的一種封建武裝勢力到成為國民黨中一個政治軍事集團,曾走過了曲折的道路,西安事變標志著東北軍轉變成了抗日的愛國武裝。抗日戰爭爆發后,原東北軍各部先后開赴抗日戰場,英勇殺敵,前仆后繼,許多人為國捐軀。東北軍官兵們可歌可泣的戰績,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史冊上留下了悲壯的一頁,他們實踐了張學良將軍的愿望:“為國家努力殺敵,為東北雪恥復土!”一部分追求進步的官兵則毅然參加了八路軍,走上了革命的光明道路。東北軍雖然不復存在了,但廣大東北軍愛國官兵為抗日戰爭、為爭取民族解放所做出的貢獻是永不磨滅的。
第四,張學良先生之所以被譽為“千古功臣”,還因為他在客觀上對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西安事變的發動及其和平解決擴大了中共政治主張的影響,增強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威信。通過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開始取得合法存在的權利,這為人民力量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獲得巨大發展,為最終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和在解放戰爭時期戰勝美蔣反動派,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奠定了基礎。張學良先生作為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當之無愧!他的卓越功勛和愛國風范,彪炳史冊,永為后人所景仰!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