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2月(正月),湖北革命黨人劉敬安(靜庵)在武昌建立革命團體日知會,孫武、張難先、曹亞伯等百余人入會。 9月5日(七月十七日),宮崎寅藏等為聲援中國、朝鮮的革命斗爭,在東京創辦中文版《革命評論》半月刊,章炳麟為封面題字。1907年元旦曾發行“支那革命號”特集,專門介紹中國革命。3月,因內部意見分歧而終刊,前后共出十期。 12月2日(十月十七日),《民報》創刊周年紀念大會在東京神田錦輝館舉行,到會近萬人。孫中山發表題為<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的重要演說,系統闡述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思想。 12月4日(十月十九日),由同盟會員劉道一、蔡紹南等策動的萍瀏醩起義爆發。洪江會首領龔春臺以“中華國民軍南軍革命先鋒隊都督”名義,檄告推翻專制政體,建立共和民國,實現地權平均。數日間,起義軍連克瀏陽縣境文家市、萍鄉縣境上栗市和桐木、宜春縣境慈化等地,眾至三萬余人。清政府急調鄂、湘、贛、蘇四省軍隊和當地駐軍四、五萬人進剿。起義軍轉戰兩旬失敗,蔡紹南、劉道一、魏守銓、廖叔保等義軍首領數十人殉難,萬余群眾慘遭殺害。 12月16日(十一月初一日),上海紳商和立憲黨人組織第一個立憲團體“預備立憲公會”,舉鄭孝胥為會長,張謇、湯壽潛為副會長。后楊度在北京和湖南設憲政公會,湯化龍在湖北成立憲政籌備會,丘逢甲在廣東成立自治會。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5月22日(四月十一日),革命黨人在廣東發動潮州起義,擁同盟會員(原三合會首領)陳涌波、余既成為革命軍正、副司令,檄告除暴安良,免除苛稅,因起事倉促,傷亡過重,于27日失敗。此即孫中山第三次起義。 6月2日(四月二十二日),為響應黃岡起義,同盟會員鄧小瑜領導會堂二百余人,在廣東惠州府歸善縣七女湖起事。戰斗十余日,失敗。此為孫中山領導的第四次起義。 7月6日(五月二十六日),光復會員徐錫麟率巡警學堂學生數十人在安慶舉義,擊殺安徽巡撫恩銘,占領軍械局。旋失敗。徐被捕英勇就義。 7月13日(六月初四日),秋瑾謀響應安慶起義,被清廷偵悉,是日在紹興大通師范學堂被捕。15日凌晨壯烈犧牲于軒亭口。 8月,部分會堂首領和與會黨有聯系的同盟會員張伯祥、焦達峰、孫武、劉公等近百人,在日本東京成立共進會。宣布以同盟會綱領為綱領,但將“平均地權”改為“平均人權”。謀在長江流域策動起義。張伯祥、鄧文翚、劉公先后任會長。旋在川、湘、贛等省相繼成立分會,并在會堂中發展會員 。 9月1日(七月二十四日),同盟會員王和順率二百余人在廣西發動欽廉防城起義,5日攻占防城,殺縣令,張貼《中華國民軍都督王告王告示》,宣布“掃專制不平之政治,建立民主立憲之政體,行土地國有之制度”。后又攻襲欽州、靈山等地。中旬,起義軍退入十萬大山。引為孫中山第五次起義。 10月17日(九月十一日),梁啟超、徐佛蘇、蔣智由等在東京創設立憲團體政聞社。擁護君主立憲,反對民主革命。開成立會時,革命黨人張繼、陶成章等率眾一千多人大鬧會場。是月,蔣智由在上海主編《政論》月刊,作為該社機關報,標榜“改造政府”,“實行國會制度,建設責任政府”。 12月2日(十月二十七日),同盟會員黃明堂率鄉勇八十多人在廣西鎮南關起義。4月,孫中山、黃興、胡漢民由河內趕赴戰地參戰。起義軍與數千清軍血戰七晝夜,最后失敗。此即孫中山第六次起義。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戊申)
2月(正月),清政府議定再加二十萬金的賞額,通令全國緝拿孫中山。 3月27日(二月二十五日),黃興親率以安南華僑同盟會員二百多人組成的“中華國民軍南路軍”,在廣西發動欽州篤山起義。堅持四十余日。5月3日,退回河內。此為孫中山第七次起義。 4月30日(四月初一日),黃明堂、王和順、關仁甫在云南河口起義。5月5日,孫中山電委黃興為云南國民軍總司令,命即赴前線督師。清廷急令滇、黔、川、桂、四省圍剿。5月26日,河口失陷,起義軍退回安南。至此,孫中山在西南邊境領導的武裝斗爭完全失敗。此即孫中山第八次起義。 11月19日(十月二十六日),熊成基率馬、炮兩營士兵千余人發動安慶新軍起義,旋失敗。熊成基出走日本。
1909年(宣統元年·己酉)
4月,孫武、焦達峰在漢口法租界設立共進會鄂部總會,設分機關于武昌。聯絡長江中下游各會堂,組織“中華山”,策動起義。8月,焦達峰在湖南長沙建立共進會機關。 11月27日(十月十五日),各省諮議局聯合會召集十六省諮議局代表在上海開會,議決組織"請愿國會代表團"進京請愿,要求縮短立憲、迅速召開國會和設立責任內閣。
1910年(宣統二年·庚戌)
1月16日 (已酉十二月初六日),請愿國會代表團三十三人齊集北京,舉直隸議員孫洪伊為領銜代表,向都察院呈遞請愿書,要求一年內即開國會。清政府以“籌備既未完全,國民知識又未畫一”為借口,拒絕所請,第一次請愿失敗。 1月29口(己酉十二月十九日),黃興于23日離日本,是日抵香港,主持廣州起義籌備工作。旋趙聲、胡漢民、朱執信等參與籌劃。 2月12日(正月初三日),廣州新軍起義,舉倪映典為司令。起義軍三千人分路進攻廣州城,遭清水師提督李準鎮壓,倪被誘殺,起義失敗。此為孫中山第九次起義。 5月20日(四月十二日),同盟會通告駐北京各外交使團,呼吁各國在中國人民即將推翻清王朝的斗爭中保持中立。 6月16日(五月初十日),各省請愿同志會和澳洲、南洋華僑請愿代表向都察院遞送十份請愿書,發動第二次請愿,要求速開國會。27日 ,清廷發布上諭,嚴厲訓示立憲派以后"毋得再行瀆清"。立憲派不甘屈服,議決擴大請愿代表團,俟資政院開會時繼續請愿。 9月23日(八月二十日),資政院自1907年9月20日詔設以來,經過長達兩年的籌備,是日正式開院。設議員二百名,內由政府欽選一百人,各省諮議局選派一百人。10月22日,資政院將請愿代表團第三次上書轉奏。 11月4日(十月初三日),清政府宣布縮短預備立憲期限,于宣統五年召開國會,國會未開以前,先厘定官制、設立內閣。同時下令各省請愿代表“即日散歸,各安職業”,不得再行請愿。 11月13日(十月十二日),孫中山、黃興、趙聲、胡漢民以及檳榔嶼、怡保、芙蓉和國內東南各省代表在檳榔嶼召開重要秘密會議,決定在廣州再次發動新軍起義,計劃占領廣州后,黃興率一軍出湖南趨湖北,趙聲率一軍出江西趙南京,長江流域各省舉兵響應,會師北伐。會后趙聲潛往香港聯絡新軍,黃興、胡漢民、鄧澤如分赴南洋各埠籌款。
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
1月30日(正月初一日),湖北振武學社改組為文學社,舉蔣翊武為社長。以<大江報>為宣傳機關。 2月4日(正月初六日),黃興電邀譚人鳳至香港,共商聯絡中部各省策應廣州起義。次日,譚即赴湘、鄂活動。23日抵漢,與居正聚商,希望湖北急起響應。 4月8日(三月初十日),同盟會革命軍統籌部在香港召開重要會議,制訂廣州起義作戰計劃,預定13日發難,分十路進攻。任命趙聲、黃興為革命軍正、副總司令。 4月27日(三月二十八日),廣州起義(亦稱“黃花崗之役”或“孫中山第十次革命”)爆發。黃興、朱執信親率“選鋒”(敢死隊)進攻兩廣總督署,總督張鳴岐逃走。起義軍奮戰一晝夜,后因孤軍無援,失敗。方聲洞、林時爽、林覺民、喻培倫等八十余人死難。事后收殮烈士遺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5月3日(四月初五日)廣州起義失敗的消息傳到湖北,共進會等革命團體于是日召開緊急會議,議定今后以兩湖地區為“中國革命之主要中心”,積極籌劃起義。 5月8口(四月初十日),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慶親王奕劻任總理大臣,大學士那桐、徐世昌任協理大臣。 5月10日(四月十二日),湖北文學社召開代表會議,決定在武昌小朝街八十五號設立起義領導機關。次日,與共進會代表籌商合作,共同起義。 5月20日(四月二十二日),郵傳部大臣盛宣懷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簽訂<粵漢、川漢鐵路借款合同>,借款六百萬英鎊,以路權相交換。 5至7月,湘、川、粵四省紳商學界和工農群眾,相繼集會、游行、罷課、罷市,呼吁保路,反對清政府鐵路國有政策。保路運動迅速興起。 6月17日(五月二十一日),四川諮議局鐵路公司股東會在成都發起組織保路同志會,推立憲黨人薄殿俊、羅綸主持會事,以“拒借洋款,廢約保路”為宗旨。自此,保路同志會在四川各府州縣普遍建立,擁眾數十萬人。 7月31日(閆六月初六日),宋教仁、譚人鳳、陳其美等人在上海組織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作為策動長江流域各省起義的領導機關。舉宋教仁、譚人鳳、陳其美等五人為總務干事,設本部于上海,設分會于蘇、皖、湘、鄂、川各省。 9月7日(七月十五日),趙爾豐誘捕四川諮議局正、副議長薄殿俊、羅綸和鐵路股東會、保路同志會首領顏色楷、張瀾、鄧孝可等人。成都立時聚眾萬人,齊集督署請愿,要求釋放蒲、羅等人,趙竟下令開槍,數十人遭慘殺,制造了“成都血案”。 9月16日(七月二十四日)湖北文學社,共進會召開聯合會議,成立統一機構,舉蔣翊武為總指揮、王憲章為副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 9月24日(八月初三日)文學社、共進會于次密商起義計劃,決定于中秋節(10月6日)舉事,后展期至10月9日。 10月3日(八月十二日),黃興致書同盟會中部總會,贊成在武漢起義。5日復表示不日將由香港赴漢指揮。 10月9日(八月十八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配制炸藥失慎爆炸。革命秘密機關暴露。湖北當局根據沙俄駐漢領事館所抄獲之革命黨名冊,在武漢三鎮大肆進行搜捕,彭楚藩、楊洪勝、劉復基被捕,翌晨遇害,原定計劃起義因是受阻。 10月10日(八月十九日),是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熊秉坤等鳴槍起義,占領楚望臺軍械庫,新軍各標、營革命黨人紛紛響應,齊集楚望臺,推舉吳兆麟為臨時總指揮,旋攻占湖廣總督衙門。瑞澂、張彪棄城逃命。辛亥革命爆發,史稱“武昌起義”。 10月11口(八月二十日),起義軍占領武昌,攻克漢陽。 10月16日(八月二十五日),湖北軍政府言論機關<中華民國公報>在武昌創刊,孫武主辦,張樾主編。 10月17至18日(八月二十六至二十七日),帝國主義各國駐漢領事和駐京公使,相繼宣布“嚴守中立”。與此同時,英、德、美、日、俄、奧等國兵艦二十艘在武漢江面集結,陰謀進行武裝干涉。 10月27日(九月初六日),清政府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所有派赴湖北進剿革命軍的海陸各軍及長江水師,均歸袁氏節制調遣。 10月28日(九月初七日),黃興自香港經上海到達武漢,指揮漢口保衛戰。 11月2口(九月十二日 ),北洋軍陷漢口,大焚劫市區。 11月27日(十月初七日),成都宣告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舉諮局議長蒲殿俊為都督。至此,全國有十四省宣告起義“獨立”,脫離清廷統治。在清廷新陸軍十四鎮、十八協中,參加起義或已潰散的計達七鎮、十四協。漢陽失守。黃興主張放棄武昌,進取南京,遭否決。次日,黃興離漢赴滬。 12月2日(十月十二日),江浙聯軍經過十天奮戰,于是日攻克南京城 。南北雙方在武漢首次達成停戰協議,宣布自3日起武漢地區停戰三日。6日又約定延期三日。9日再展期十五日。武漢戰事自此停止。 12月4日(十月十四日),漢口各省代表會議決以南京為中央臨時政府所在地,同時確定會議移至南京舉行。 12月12日(十月二十二日),十四省代表自武漢齊集南京。15日議決緩選舉臨時大總統。17日改選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同時議決由黃興代行大元勛職權,組織臨時政府。 12月18日(十月二十八日),南北議和代表伍延芳、唐紹儀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首次開議。 12月26日(十一月初七日),孫中山在上寓所召開同盟會最高干部會議,與黃興、宋教仁、胡漢民、陳其美等共商組織臨時政府方案。眾舉孫為總統,黃為內閣總理。由于孫中山堅主總統制,旋決定暫不設總理一職。 12月27日(十一月初八日),黃興、宋教仁赴南京,黃興向各省代表會提議,政府組織取總統制,并請速舉孫中山為臨時總統,以一事權。 12月29日(十一月初十日),十七省代表和華僑列席代表共四十五人在南京召開選舉臨時大總統會議,每省一票,孫中山以十六票的絕對多數正式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來源:湖北電視臺網站)
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