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這里是晚報新聞熱線,請問您有什么事?”這幾天,於小嘯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晚報熱線辦公室接聽市民打來的熱線電話。正在香港浸會大學讀大二的於小嘯是趁著香港的新年假期來晚報實習的。“我一直都挺喜歡新聞的,回來看爸媽的同時也要過個充實的假期。就是馬上要回去了。”
據說她的姓與方孝孺有關
趁著於小嘯沒接電話的當兒,記者和她聊了起來。“我的姓氏是不多見,經常有人把‘於’讀成‘于’(yu的第二聲)這個音的,但正確的讀法應該是讀yu的第一聲。還有,‘於’字并不是‘于’的繁體,它也是一個簡體字。”於小嘯在浸會大學念的是中文專業,對自己的姓氏說起來頭頭是道。
“我的姓氏據說還和明朝的方孝孺有關呢。”方孝孺是寧海人,明朝大儒,因為拒絕為明成祖朱棣起草即位詔書而獲罪,罪及十族,但當時就有傳說,方有兩個兒子逃脫了追殺。其中一子改姓“施”,這個字拆開來就是“方人也”,意即是方家的人;而另一子即改姓“於”,拆開來是“方人二”,意即方家還剩下兩人。
小嘯說,這只是他們家族里的傳聞,她也說不準到底是真是假,不過聽起來蠻有道理的。她跟人家這么一說,人家也都覺得這個說法可以接受。
懵懵懂懂上了香港的大學
兩年前,開朗的她走進了香港浸會大學的校門。“200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爸爸聽說香港的大學在內地招生,于是鼓勵我可以去試試,我就在網上下載報名表,報考了香港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
報了名之后也沒多想,依然埋頭讀書。高考分數公布后,“我大概超出一本分數線五六十分,符合他們的基本要求。”但小嘯對去香港讀大學確實沒多少想法,她填報的志愿是廣東外語經貿大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不過她的爸媽覺得既然報了香港的大學,試試也無妨。于是,小嘯先后到上海和杭州參加了香港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的面試。
“最后的結果是浸會大學錄取了我,不過他們建議我把我一直希望讀的新聞專業換成中文專業。”小嘯一時有點想不通,浸會大學的老師告訴她,轉成中文專業,以后的就業面會寬很多。小嘯聽了也有點稀里糊涂,心想老師說的話總不會錯,就這樣,她懵懵懂懂地走進了浸會大學的校門。
大一的時候,她都是和內地學生在一起學習生活的,“都沒怎么出去,也不熟悉香港。”到了大二,小嘯出校門多了,膽子也大了。“現在已經挺適應了,感覺不錯。經常有著名的作家和學者來學校講課,老師授課也都很認真,感覺真能學到知識。”小嘯簡單評價了她現在的大學生活。
姓氏是有趣的“麻煩”
這個“於”姓給小嘯帶來過很多有趣的“麻煩”。“我剛到香港讀書的時候,香港的老師和同學看到我寫的姓氏,個個好心勸我不用麻煩寫繁體字的,他們看得懂簡體字。哈哈,他們也認為‘於’是‘于’的繁體。我解釋了又解釋,才算消除了他們的誤會。”
“我這個姓還能讀為wu,于是好多次我坐飛機都發現登機牌上有這個問題,幸好還沒誤過事。”不過,小嘯還是有點擔心:萬一哪天因為自己的姓氏引來問題上不了飛機可怎么辦?
“那你的名字有什么含義呢,也很特別的。”記者對她的姓名“窮追不舍”,“我是虎年出生的,虎不是要嘯嗎?如果起虎嘯就太男子氣了,爸媽就給我改成了小嘯,寧波話讀起來很像‘小小’,我是女孩嘛。”
姓氏來源考
於姓的最早來源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據《世本》載,黃帝時有臣子名於則,發明了用麻編織的鞋子履,結束了古人光著腳的歷史,因功大被封于於(今河南內鄉),稱為於則。於則的后代以封地為姓,稱為於氏。通常認為,於則是於姓的始祖。其二是出自有熊氏,以封地名為氏。黃帝的孫被封于商於(今河南省淅川),其后人以封地於為姓,遂為於氏。
文中於小嘯所稱的姓氏來自方孝孺,有可能是方的兒子在當時為避禍借用了“施”姓和“於”姓。“於”姓最早的來源還是應該參考前面的兩種說法。
(來源:寧波晚報)
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