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黃埔精神與抗戰勝利的歷史經驗

  時間:2008-06-25 14:39    來源:黃埔同學會網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黃埔軍校同學會舉辦“黃埔精神與抗日戰爭”專題研討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筆者就黃埔精神的提出形成、基本內容等問題作一些探討,以供研究參考。

  一、黃埔精神的提出與內涵

  黃埔軍校是我國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創建的一所革命學校。它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具有政治覺悟的軍政人才,而且鑄造了革命軍隊的軍魂,產生了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的影響。

  孫中山先生為建立一支革命軍隊,嘔心瀝血,不僅領導創立了黃埔軍校,而且親自為軍校制定了辦校宗旨和校訓,還提出并倡導“團結”、“犧牲”、“奮斗”等革命精神,為黃埔精神的產生與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孫中山先生親自撰寫的“總理訓詞”,并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時宣讀:“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勇矢勤,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黃埔軍校總理的這個書面訓詞當即被作為校訓。后來孫中山經過認真研究,反復琢磨,最后以“親愛精誠”四個字作為黃埔軍校的正式校訓。當時黃埔軍校創作和傳唱的陸軍軍官學校校歌,歌詞是:“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革命英雄,民國先鋒,再接再勵,繼續先烈成功。同學同道,樂遵教導,始終生死,毋忘今日本校。以血灑花,以校作家,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同時當時全國軍民傳唱的《國民革命歌》“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斗,齊奮斗!”這些訓詞和歌詞都是黃埔精神基本內容的具體體現。

  孫中山在開學典禮時的講演精神,體現“以俄為師”、“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和“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的宗旨。概括地說,就是“愛國、革命、親愛精誠”。這些為黃埔精神的產生與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后來由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共產黨員安體誠于1926年9月23日在《黃埔日刊》第一版上撰文,正式提出了“黃埔精神”的概念。安體誠說:“一個團體,一種組織,只要他能繼續存在而成為一種勢力,必定具有也必定形成一種特殊精神;能使它的正當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揚與光大,這種團體必定能完成其使命而創造出無限之價值……總結黃埔軍校這歷史的和客觀的特殊性質,我們現在就可以說“黃埔精神,是堅信并實行總理所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革命軍人的精神!”①黃埔精神的精髓乃是愛國家、愛百姓,為革命。這種精神鼓舞著成千上萬個黃埔學生為革命奮斗與犧牲。1926 年10月4日,第四期學生畢業時在畢業誓詞中正式提出了“發揚黃埔精神”的概念。“不愛錢、不偷生。統一意志,親愛精誠,遵守遺囑,立定腳跟。為主義而犧牲。繼續先烈生命,發揚黃埔精神。以達國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②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北伐光復了武漢三鎮。當時廣州黃埔軍校師生興奮異常,校內外廣泛開展慶祝勝利的各項活動。軍校政治部主任熊雄找到政治教官陳祖康說:“到現在,五期學生已開學,萬事俱備,惟新校歌尚付闕如,似乎有些說不過去。政治部方面,大家都認為你對詩歌獨具專長,要你寫一篇校歌的歌詞。請你立即動筆。”當時陳祖康見熊雄如此坦率,不便推辭,便提出請音樂教官林慶梧來商量的要求;后來陳祖康寫詞,林慶梧譜曲,黃埔軍校新校歌就此誕生了。③歌詞原文是:“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松,預備作奮斗的先鋒!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的民眾!攜著手,向前行,路不遠,莫要驚!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這首校歌,黃埔學子不僅都會唱,而且一直延續唱到了今天。

  根據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的講演內容,以及孫中山為黃埔軍校制定的辦學宗旨和校訓,黃埔精神的內涵應概括為:黃埔精神是黃埔軍校在第一次國共合作、進行國民革命斗爭中,為完成國家統一,救國救民的革命事業,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貫徹孫中山的辦學宗旨與校訓,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形成的愛國革命、親愛精誠、奮斗犧牲的革命精神。

  二、黃埔精神形成的歷史條件

  (一)國民大革命的洪流為黃埔精神形成創造了客觀條件

  馬克思主義認為,新的社會思想和理論,只有在社會物質生活的發展向社會提出新的任務以后,才會產生。黃埔精神也不例外,他是在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階段這一新情況下產生的。④革命的實踐產生革命精神,黃埔軍校建立前后,正是大革命蓬勃發展的火紅年代,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要求相應的革命精神,不僅黃埔軍校適應時代與革命需要應運而生,而且黃埔精神也隨之而產生。1923年7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三大”,決定建立統一戰線,同國民黨合作,進行國民革命。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毅然決然改組國民黨,于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在一大宣言中,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從而推動了中國革命的迅猛發展,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這些革命形勢促使孫中山考慮要創辦一個什么樣的軍官學校提供了客觀條件。孫中山認識到中國是被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著,如果只有革命黨的奮斗,沒有革命軍的奮斗,革命就不能成功。于是決定創辦一個軍官學校,作為培養革命軍的骨干。然而用什么精神創建和武裝革命軍,樹立什么樣的思想信念,對這個問題,孫中山總結他從事革命幾十年的經驗教訓,經過認真思考,才有了在開學典禮上的講演。為黃埔軍校規定了宗旨,制定了校訓,并倡導愛國革命、親愛精誠、奮斗犧牲的黃埔精神。黃埔軍校師生在東征、北伐戰爭中,發揚了孫中山倡導的革命精神,因此在實踐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黃埔精神。   

  (二)國共兩黨真誠合作共同培育了黃埔精神

  孫中山先生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不僅為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創辦黃埔軍校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國共兩黨共同努力培育黃埔精神提供了有利條件。

  黃埔軍校是我國大革命時期國共合作創辦的軍事政治學校。他是順應革命形勢發展的時代產物,國共合作與黃埔軍校是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國共合作為黃埔軍校的誕生創造了優越的發展條件;黃埔軍校也為國共合作的成果增添了異彩。中國共產黨選派了一批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到軍校學習,動員了一大批先進青年投考軍校,這就保證了黃埔軍校學生的政治素質。許多著名的共產黨員到軍校任職,多數人從事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黃埔軍校的政治工作是共產黨人一手開創起來的。黃埔軍校能在政治上保持鮮明的革命性質,在軍事上屢建戰功,強有力的政治工作是根本保證。正是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才使黃埔軍校享有國民革命中心的稱號。

  廖仲愷先生為贊頌黃埔軍校的功績,親筆題書“先烈之血、主義之花”⑤在大革命的年代里,這先烈之血,既有共產黨先烈之血,也有國民黨先烈之血;用先烈的血所灌溉的主義之花,不但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之花,也有馬克思的共產主義之花。因此,黃埔軍校是大革命時期國共兩黨的共同驕傲。在這所國共合作的學校里,國共兩黨為了創建革命軍隊,為了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事業,真誠合作,并肩作戰。在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的歷次戰斗和北伐戰爭中,他們的鮮血流在一起。正是由于國共合作共同革命奮斗,國共兩黨戰士在戰場上不怕流血犧牲,英勇奮戰,無數烈士的鮮血澆灌了黃埔精神之花。

  (三)孫中山在軍校開學典禮上演說為黃埔精神奠定了理論基礎

  孫中山在領導辛亥革命之后,認真思考總結革命經驗,提出了許多革命理論,特別是進入二十世紀20年代之后,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的幫助下,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制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等革命原則,這些都為黃埔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理論根據。尤其在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的演說,內容豐富,含義深刻,為黃埔精神的產生與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孫中山在開學典禮上的演說中指出:今天在這里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孫中山要求全校師生為革命犧牲奮斗,必須革除舊的不好的思想,樹立革命的新思想。他要求大家有“革命先烈那一樣的行為”:“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為國來奮斗”;要求“明白革命主義”,“要把自己從前不好的思想、習慣和性質,像獸性、罪惡性和一切不仁不義的性質,都一概革除……自己能夠在心理上革命,將來在政治上的革命便有希望可以成功”,并且“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救國救民的事業,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一心一意的革命,才可以達到革命的目的”。孫中山指出:“軍隊之能不能夠革命,是在乎各位將士有沒有革命志氣,不在武器之精良不精良。如果沒有革命志氣,不研究革命道理,像滿清末年所練的新軍、陸軍都有很精良的長槍大炮,海軍有很堅固的戰艦和魚雷艇,總不能發揚革命事業;到了武昌革命起義之后,便都歸革命黨所用”:立志做革命軍,“要有高深的學問做根本!有了高深的學問,才有大膽量;有了大膽量,才可以做革命軍了”;當革命軍的資格,“就是要用先烈做標準,要學先烈的行為,像他們一樣舍身成仁,犧牲一切權利,專心去救國。像這個樣子,才能夠變成一個不怕死的革命軍人”,“要求諸君不怕死,步先烈的后塵,更要這五百人做基礎,造成我理想上的革命軍”。⑥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著名的講演,通篇貫穿了愛國、革命、奮斗、犧牲這條主線,體現了一種強烈的革命思想,是對黃埔精神內容的全面論述。因此可以說是黃埔精神的理論基礎。

  (四)加強政治教育為培養黃埔精神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樹立革命思想要靠政治教育訓練去灌輸,要靠強有力的政治工作去培養保證。為了培養軍校學生的革命精神,周恩來在黃埔軍校發表的《軍校中的政治工作》、《武力與人民》等講演中,精辟地分析了軍隊的來源、軍隊的階級性、革命軍隊與反動軍閥的根本區別。他特別強調指出“軍隊是實現我們理論的先鋒”。他在《國民革命軍事政治工作》中指出:革命軍隊政治工作就是軍閥軍隊逐漸覺悟,革命軍隊確定有革命的觀念。就最近政治工作的目的來說,就是“要使官佐、士兵及一切群眾曉得黨的理論、主義、政策”,“一定要遵照黨的政策,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封建制度。”⑦孫中山要求軍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能指揮作戰,會做政治工作,而且勇于沖鋒陷陣,具有愛國愛民、獻身革命的精神。軍校本著孫中山創校宗旨和要求,嚴格掌握政治與軍事并重,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教學方針,由環境設施、訓練內容都注重灌輸革命精神。

  在環境設施方面,通過政治色彩鮮明的標語、口號以及革命歌曲等,宣傳黃埔革命精神,陶冶軍人革命情操。當時,軍校校門上裝嵌了“革命者來”的匾額,兩側豎著“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的對聯,學生進門就能看到。校內重要的地方都高懸耀眼的革命標語,如“擁護三大政策!”“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軍閥!”“同舟共濟,團結奮斗!” “不要錢!不怕死!愛國家!愛百姓!”“堅苦卓絕,完成革命!”等標語,舉目可見,令人振奮。軍校的學生除了經常唱《陸軍軍官學校校歌》、《國民革命歌》外,還請蘇聯通信顧問科丘別耶夫教唱《國際歌》。凡此種種,不但活躍了軍校的生活,而且 “對陶冶軍人精神,大有益處。”⑧

  通過加強政治教育訓練,使學生逐步樹立起盡忠革命,為國犧牲的信念。黃埔軍校非常重視政治教育,把他提高到和軍事訓練的同等地步。政治課,是黃埔軍校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的重要陣地。軍校制定的《政治教育大綱》規定全校的政治課有26門之多,如社會科學概論、三民主義、社會主義、帝國主義、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中國近代史、中國國民黨史、社會進化史、經濟學等,授課者多數是共產黨人。除政治課外,軍校還定期舉行演講會。許多著名的共產黨人都應邀到軍校做過演講。

  當時在軍校從事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的周恩來、惲代英、蕭楚女等共產黨人,經常給學生上政治課。軍校的主要領導人校總理孫中山、黨代表廖仲愷等也抽空給學生們做講演。孫中山在演說中教育黃埔師生“要立革命的志氣”,他希望黃埔學生健康的成長,并一再囑咐“同學不論是國民黨員或共產黨員,為了革命事業,都應該把鮮血流在一起”。廖仲愷在演講中,要求軍校師生要樹立革命理想,他說:進軍校并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主義而斗爭。他懇切地希望軍校師生“要確信主義”,一心準備革命,做“真正的革命軍”。

  黃埔軍校還通過出版刊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革命思想。軍校出版的大量期刊,如《黃埔潮》、《黃埔日刊》等,緊密結合形勢向學生們宣傳革命思想,用革命的觀點闡述和回答現實斗爭中的問題。有的刊物發行量高至5萬份之多,行銷國內外。軍校還出版了許多講義和書籍,進行革命宣傳,僅1926年8月,軍校宣傳手冊發出書刊16230冊。所有這些,對于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使軍校學生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逐步樹立起盡忠革命,為國犧牲的信念”。⑨黃埔軍校不僅在平時注重給學生灌輸革命思想,而且在戰時也抓得很緊。兩次東征中,周恩來為總政治部主任。政治部所屬的各宣傳隊,隨軍出發,在沿途的車站碼頭,城鄉各公共場所及士兵宿營地,張貼革命標語、圖畫,進行鼓動宣傳,使兵士“常常記起自己的使命”。第二次東征從1925年10月初開始,僅用了1個多月的時間,就徹底打垮了陳炯明,收復了東江,實現了廣東的統一。后來周恩來回顧這段歷史時曾說:黃埔軍校建立之前,“雖有20余萬粵、湘、滇等軍與陳炯明等部酣戰于東江、西江、北江、南路各地,而勝負不決,”黃埔軍校建立后,僅以黃埔學生為骨干成立了兩個團,“以數千之眾即起了全部勝負的作用,這不是奇跡嗎?這是由于新成立的兩個團,是新的革命軍隊,是有革命的三民主義作政治工作基礎的軍隊。政治力量超過了敵人,提高了戰斗力,保障了軍隊本身及軍隊與人民的團結。”⑩黃埔生李奇中也以贊揚的口氣說:“在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的各次戰斗中,黃埔軍確實發揮了黃埔精神,取得了革命的光榮稱號。”⑾

  三、黃埔精神的基本內容

  黃埔精神內容豐富,獨具特色,這里只能概括其基本內容與顯著特點。近年來,文史界對于黃埔精神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在對黃埔精神的基本含義的認識上也趨于比較一致。在這里筆者吸取總結許多老前輩與史學界同行們的研究意見,對黃埔精神的基本內容概括幾個方面,以供研討參考。

  (一)立志救國救民、統一全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進行革命事業的思想基礎。孫中山在創辦黃埔軍校時,就極力倡導以愛國主義為基本內容的革命精神。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演說中指出:“我們的革命事業就是救國救民。今天在這地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革命軍是救國救民的軍人,諸君都是將來革命的骨干,都擔負著救國救民的責任。”他還講道:“建設一個新國家”,“要統一全國,便先要立革命的志氣,……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為了中國的獨立和統一,“此同世界各國并駕齊驅,”使中華民族“永遠生存于人類。”我們“要學革命先烈的行為”,“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為未來奮斗”。⑿從孫中山的通篇講話中不難看出,他希望和要求黃埔全體師生的,就是要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奮斗終生。

  當時全國的青年,為報效國家,積極投奔廣州,報考黃埔軍校。“凡海內外的同胞,無論東西南北革命的青年,熱血沸騰的時代青年,都喊出一個口號,就是‘到黃埔去’。大家可以知道這個黃埔精神,當時表現在國內外是怎樣的偉大,怎樣的普遍。”⒀當年投奔黃埔任教和就學的是國共兩黨所輸送的富有革命思想的人,也是富有愛國思想的有志青年,經過軍政教育訓練,都進一步樹立了為國為民的雄心壯志,為救國救民統一國家的革命事業而英勇奮斗。

  黃埔師生在統一廣東,出師北伐革命斗爭中,堅決要推翻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以達到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目的,進而統一全國,這是實現黃埔軍校宗旨的最優決策,也是愛國報國殺敵立功的具體表現。雖然國民黨右派制造分裂,扭轉了黃埔軍校的革命方向,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歸于失敗,但是孫中山所倡導的愛國主義的黃埔精神并沒有泯滅,它“由革命的黃埔生保持著,并且在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運動中繼續發揚著革命的作用。”⒁當日本帝國主義大舉入侵中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關頭,共產黨人和黃埔師生高舉抗日救國的愛國主義大旗,推動了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為挽救民族危亡和全國人民一起并肩作戰。而且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英勇殺敵,經過堅苦卓絕的斗爭,終于打敗了日本侵略者。這些都充分表現了黃埔師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堅定革命理想,斗志旺盛的革命奮斗精神

  孫中山號召黃埔師生要樹立革命理想,指出:“諸君不遠千里,或者數千里的道路來此求學,既是已經明白了我們的宗旨,要造成一種革命軍,一定要富有這種志愿,來做革命事業。”我們要把革命做成功,就要樹立“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為國來奮斗”的志氣。他又指出,要向革命先烈學習,“發揚革命精神,繼續先烈的志愿,舍身流血,造成中華民國的基礎,使三民主義完全實現,革命大告成功。”⒂

  黃埔軍校總理孫中山的講話精神,使師生們受到鼓舞振奮,從中得到無窮的力量。他們懂得了自己所擔負的重大使命,深知為救國救民、打倒列強、打倒軍閥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艱巨而光榮,需要樹立為國為民奮斗到底的決心。因此,黃埔師生不僅戰勝了建校初期所面臨的險惡的局勢和艱苦的生活,而且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團結奮斗,克服了種種困難,完成了讀書學習、軍政訓練、站崗放哨的正常任務,還參加了許多戰斗,給了帝國主義、封建軍閥以沉重的打擊,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

  黃埔師生積極投身到國民大革命的洪流中,經受鍛煉與考驗,特別在參加轟轟烈烈的工農革命運動,現實斗爭中,以實際行動支持與保護工農運動,在參加省港大罷工和六二三的反帝愛國示威游行斗爭中,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對帝國主義侵略者殘殺中國人民的殘暴罪行無比憤恨,響應軍校發表的《檄全國軍人》的號召,決心與“帝國主義侵略者決一死戰!”同時軍校政治部派出一部分師生到工人和農民中進行宣傳工作,揭露帝國主義者的罪行,訓練工人糾察隊。軍校還多次發表文告,支持農民反抗封建地主階級的斗爭,并派人幫助農民協會和訓練農民自衛軍。

  黃埔精神在革命戰爭中確實發揮了強大威力。在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和楊劉叛亂,進行兩次東征和北伐戰爭中,黃埔師生的革命積極性高昂,斗志旺盛,他們高唱著《國民革命歌》為國民革命成功齊奮斗!據當年參加東征的黃埔生回憶說:“我校東征軍教導團,受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之政治宣傳教育,革命意志極為堅定,懷 ‘打倒列強,除軍閥’之志氣,銳不可當。”⒃鄭洞國在《國共合作與黃埔軍校》一文中回憶說:“當時黃埔的學生,果真成了革命的骨干,真正做到了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臥薪嘗膽,血灑中華。他們在作戰中的表現,正是黃埔精神的充分體現。”⒄總之,只有樹立革命的理想,革命意志才能堅定,才能具有堅定的革命奮斗精神。

  (三)國共兩黨親密團結真誠合作的親愛精誠精神

  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的學校,堅持實行孫中山制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是黃埔精神的一個顯著特點和基本要求。黃埔軍校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幾年里,功績卓著,作出重大貢獻,成為當時國民革命的中心,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國共兩黨真誠合作,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事業。因而能從軍校的籌建、開辦到革命軍的創建、舉行東征與北伐,做到了親密團結、真誠合作,并肩作戰,鮮血流在一起。共產國際和蘇聯大力支援黃埔軍校,派遣軍事顧問,援助武器彈藥,表現了蘇聯共產黨支持中國革命,團結合作的精神。后來,  由于國民黨右派背離了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破壞了國共合作,從而改變了軍校的性質和方向,使黃埔軍校變成了培養反革命骨干的基地。特別是反共內戰,同窗學友兵戈相見,不僅使國共兩黨都受到損失,更嚴重的是使日本帝國主義乘虛而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民族危機面前,國共兩黨再次攜手,實行真誠合作,在抗日戰場上,黃埔師生親密配合,團結戰斗,終于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歷史告訴我們,親密團結,真誠合作,國家民族則興,反之,于國家民族及人民都有害。因此,實行三大政策,“國共兩黨親密配合,共同致力振興中華,這是當年許多人投奔黃埔的初衷,也是真正黃埔精神之所在。”⒅

  (四)英勇殺敵、視死如歸的奮勇犧牲精神

  孫中山指出:“革命黨的精神,沒有別的秘訣,秘訣就在不怕死。要能夠有這種大勇氣,在心理中就是視死如歸。”“一般人只要感受了革命的精神,明白了革命的道理,便可以視死如歸,以為革命而死是很高尚、很難得和很快樂的事。”⒆這是孫中山對黃埔師生要求樹立的一種精神境界。

  黃埔師生當年曾決志“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并以“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為行動口號。在這些革命英雄主義思想指導下,黃埔師生在東征、北伐等革命戰爭中,積極實踐了自己的誓言,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他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不怕犧牲,他們有的沖鋒陷陣,破敵攻城,滅賊擒王;有的深入敵后,隱名埋姓,虎穴立功;而視死如歸,慷慨就義,骨埋青山的有名或無名英烈更是不知有多少,正是“每次戰役,無不有黃埔師生的血;每個戰場,無不有黃埔師生的骨”。

  在第一次東征中,黃埔軍校教導團是主力,在打淡水時,學生軍爭先恐后,“不知道什么是生死”,他們中有的頭被敵人打傷了,就“用自己的手巾裹著血頭,仍奮勇登城”;有的士兵攻城時軍帽被打掉了,仍毫不畏懼,反從容地將敵人殺死。在東征的一系列戰斗中,以黃埔師生為骨干的革命軍,他們中尤其是共產黨員、英勇作戰,視死如歸,處處表現了忘我犧牲的精神;許多革命官兵和共產黨員在戰斗中壯烈犧牲。他們用鮮血與生命鋪平了東征勝利的道路。在海豐的一次戰役中,原黃埔軍校學生隊隊長、第三團第二營營長唐同德腹部受傷,抬到衛生隊臨時醫療所,團黨代表包惠僧去看他,詢問他的傷情,他說:“黨代表,我怕不行了,敵人打退沒有?”包惠僧說:“大敵擊退,前線的敵人被俘虜了千余人,繳槍八百余支。”唐同德忍痛笑著說:“我們勝利了!”當天晚上就與世長辭了。唐同德是安徽人,是一個埋頭苦干的共產黨員,他死時年僅28歲,還沒有結婚。⒇他的英勇事跡、革命精神深深地教育了其他士兵。正因為有了這樣一些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獻身精神,東征軍才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勝。蘇聯顧問切列潘諾夫說:“他們的意志比攻不破的城墻還要堅硬。”

  在北伐戰爭時,革命的黃埔生正是在黃埔精神的鼓舞下乘勝前進的。他們作為北伐軍的核心力量,對于北伐戰爭的勝利,起著重要的作用。如第四軍獨立團營連長大都是1、2期的黃埔生,其中許多人是共產黨員,他們既是指揮員、戰斗員,同時又是宣傳員。為了統一中國,他們打在前,沖在前,其奮斗勇敢之精神,至可欽佩。又如第1軍第2師第6團的營連長,多數是黃埔1、2期畢業生,他們與葉挺獨立團“并肩作戰,互策互勵,格外奮勇”,在攻打武昌時,推薦敢死隊隊長時,黃埔出身的連長都紛紛報名,他們分別帶領敢死隊隊員,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爭先登城。有位隊長在“登上兩層高的城墻時,被敵人打下來,……落在一個大糞坑里”,他趕忙爬出來,顧不得滿身的糞便,“立即以備用云梯爬在前頭,指揮作戰”。在他們的帶領下,攻城的官兵“個個精神抖擻,奮勇殺敵,視死如歸”。在葉挺獨立團當團長的共產黨員蔣先云,作戰中負了傷,坐著擔架還指揮戰斗,犧牲時年僅25歲;總司令部警衛團團長、共產黨員金佛莊,深入敵后,到南京、上海、杭州地區運動敵軍起義,但在途中不幸被捕,被軍閥孫傳芳殺害。這些黃埔健兒,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在黃埔軍校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給黃埔的革命精神增添了燦爛光輝。

  四、大力弘揚黃埔精神

  黃埔精神不僅在中國革命史上發生過重要作用,產生過深遠影響,而且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仍發揮了一定作用,在今天對于祖國統一大業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應當大力弘揚黃埔精神。

  (一)進一步加強黃埔軍校歷史的學習研究

  弘揚黃埔精神,必須熟悉黃埔軍校歷史,了解黃埔軍校的卓著功績。近年來,有關黃埔軍校歷史的專著、史料集、論文和回憶錄等不斷問世,說明對于黃埔軍校的歷史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對于黃埔軍校的歷史地位、歷史作用和歷史功績也都做了客觀的評價。1984年黃埔軍校史研究會成立,這是一支以歷史學者與黃埔師生團結合作的研究力量,對于加強黃埔軍校史的研究具有促進作用。

  黃埔軍校史實豐富,錯綜復雜,過去對于黃埔軍校歷史的發展演變、分校歷史、改學制度、軍事訓練以及黃埔軍校精神等方面所做的全面研究是不夠的,需要做些深入的引申的研究,如黃埔軍校師生在抗日戰爭中的英雄事跡,還有為國捐軀的黃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歷史人物,立傳做記也不夠。特別是黃埔軍校創建的歷史經驗更需要深入研究。因此,需要史學工作者和有志趣的人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及求實的原則,認真加以研究。

  (二)必須加強黃埔軍校同學會的橋梁作用

  黃埔軍校同學會建立20多年了,經歷了不平凡的歷程,對宣傳與弘揚黃埔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3年春節前夕,一些黃埔軍校早期同學在座談會上建議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中共中央對這一建議非常重視并予支持。經過籌備,1984年6月16日,數百名海內外黃埔校友,在北京集會隆重紀念黃埔軍校建校60周年,同時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推舉第1期學生徐向前為會長,聶榮臻、許德珩為顧問,侯鏡如、鄭洞國、宋希濂、李默庵為副會長,并確定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宗旨是:“發揚黃埔精神,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興中華。”(21)

  1985年2月,旅美黃埔軍校同學及其家屬聯誼會在華盛頓成立。3月至5月,廣州、武漢、上海、成都、石家莊、南京、沈陽、西安等地區的黃埔軍校同學會相繼成立,被稱為八大“地區同學會”,每會均包括一些省、區、市同學會聯絡組。6月11日,黃埔軍校同學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開幕,中共中央領導同志出席會議并接見了全體會議代表并合影留念。6月16日大會閉幕。大會批準了8個地區同學會和旅美黃埔軍校同學會及其家屬聯誼會為本會團體會員。選舉新的理事會領導成員。之后,各省市自治區黃埔軍校同學會相繼成立。

  1988年4月,《黃埔》雜志社編輯委員會成立。1988年6月,黃埔軍校同學會主辦的《黃埔》雜志創刊,提出其任務是:“為黃埔同學立言,為祖國統一盡力。” (22)9月1日,《黃埔》雜志社舉辦黃埔精神研討會。

  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是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宗旨與使命。在中共中央領導接見黃埔軍校同學會主要成員、或在黃埔軍校的紀念活動中題詞時,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殷切希望。1988年6月,鄧穎超、徐向前、聶榮臻、許德珩分別為《黃埔》雜志創刊號題詞。鄧穎超的題詞是:“高舉愛國主義的火炬,為祖國統一作貢獻”,徐向前的題詞是:“為黃埔同學立言,為祖國統一盡力。”  聶榮臻的題詞是:“海峽兩岸人民都是炎黃子孫,黃埔校友自當共促祖國統一。”  許德珩的題詞是:“望海內外校友遵循中山先生遺訓,發揚黃埔精神,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奮斗。”4月1日,副會長程子華題詞為:“黃埔同學對統一祖國大有作為。”侯鏡如的題詞為:“高擎起愛國主義的旗幟,投身于祖國統一的偉業。”

  1990年1月19日,徐向前、聶榮臻元帥向海內外黃埔師生致春節問候,指出:“和平奮斗,統一祖國,是黃埔師生歷史使命。”“祖國尚未統一,同學仍需努力!”

  2月28日,黃埔軍校同學會召開七省市同學會宣傳聯絡工作座談會,進一步明確同學會的任務:團結教育在大陸的黃埔同學,聯絡在臺灣、港澳和旅居海外的黃埔同學,發揚黃埔精神,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興中華。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以后,同臺灣“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進行了經常不斷的交往。對弘揚黃埔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199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建校70周年。全國政協主持召開的黃埔軍校建校70周年暨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10周年紀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及副主席等出席了大會。大會宣讀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的題詞:“發揚愛國革命的精神,促進祖國和平統一。”(23)李瑞環在大會講話中指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是人心所向,民族所求,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各族人民的神圣使命。我們將繼續按照‘一國兩制’  的構想,推進和平統一事業。”還指出:“黃埔同學會成立10年來,為海峽兩岸之間的交流、交往,作了大量的工作。希望你們再接再勵,取得更大的工作成效。祝愿海峽兩岸黃埔同學團結起來,為統一祖國,振興中華做出更多貢獻。”(24)這些題詞與講話,明確地概括了黃埔同學會的宗旨與任務。

  今天,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已經20多年了,已取得了不尋常的顯著業績,在歷史進入21世紀的新時代,在祖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之下,大力弘揚黃埔精神,為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再創輝煌。

  (三)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宣傳與發揚黃埔精神

  黃埔軍校是牽動祖國海峽兩岸、國共兩黨、黃埔師生感情的紐帶,研究和認識黃埔軍校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可以更好地促使兩岸人民繼承革命傳統,發揚黃埔精神,實行友好往來,共同努力實現祖國統一。歷史證明,發揚黃埔精神,國共兩黨緊密合作,致力振興中華,就會給國家民族帶來好處,相反就會損害國家民族的利益。孫中山生前曾多次指出:“統一是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并希望“凡是愛國的中國人,都應該為中國的和平統一而努力奮斗”。今天,我們的國家尚未實現統一,臺灣海峽兩岸,還不能直接通信、通航,面臨著緊迫的形勢和新的歷史要求,宣傳黃埔精神,發揚黃埔精神,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興中華仍有著現實意義。

  1991年6月16日,在烈士墓前舉行黃埔軍校建校67周年暨東征史跡陳列室落成典禮上,當年兩次參加東征的老戰士李默庵在大會上說:“淡水、棉湖、惠州城頭,處處有我黃埔師生的碧血!我們這些幸存者,只有在有生之年努力促進實現祖國統一,才能對得起當年為國家民族犧牲的先烈,對得起我們子孫后代。

  隨著“一國兩制”的設想的逐步實現,臺灣的“臺獨”分子會變本加厲地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他們堅持反共立場,進行分裂活動,因此,在臺灣海島的國民黨人士、黃埔師生、黃埔師生的后代子女,都應該與兩岸人民一起,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團結合作,繼承愛國革命、親愛精誠的黃埔精神,維護國家利益,堅決反對臺獨分裂陰謀,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綜上所述,黃埔精神是在中國革命的特殊歷史條件下提出和形成的;其內容極其豐富,具有顯著特點。在歷史上,黃埔精神為推動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反帝反封建的兩大革命任務的發展與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今天,我們應當大力弘揚和繼續發揚黃埔精神,響應新的歷史召喚,為實現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   王聚英

 
編輯:楊麗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江堰市| 内丘县| 威宁| 通州市| 庄浪县| 丽水市| 昭通市| 江陵县| 建湖县| 公安县| 宜都市| 定陶县| 井陉县| 盐津县| 大城县| 深泽县| 舟山市| 开阳县| 搜索| 九江市| 安远县| 林口县| 东海县| 钦州市| 邹城市| 石景山区| 东辽县| 东兴市| 怀宁县| 错那县| 金塔县| 安塞县| 镇安县| 阳山县| 库尔勒市| 博客| 弥渡县| 南郑县| 筠连县| 横峰县| 桐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