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納德
飛虎隊戰機
60年代,美國飛虎隊總指揮陳納德將軍的銅像在臺北新公園舉行揭幕典禮, 陳納德的遺孀陳香梅(右)與宋美齡在典禮上交談
一如她半個多世紀以來留給公眾的那個形象,3月20日,出現在記者面前的陳香梅仍精心維護自己的美麗與優雅,盡管她已是整整80歲的老人、走起路來已有些蹣跚。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47年前的那個逝者決定了陳香梅的人生方向與位置——這個人便是陳納德,而后者也注定成為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一段傳奇與佳話。
1936年,在宋美齡的推動下,中國當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武器進口國,其中武器進口主要用于大規模地擴充空軍。這一年,用于飛機采購的經費就多達2000萬美元。宋美齡后來希望找到一位能提高中國飛行員訓練水平的人選,其美國顧問羅伊·霍爾布魯克推薦了47歲的陳納德。收到宋美齡親筆信的陳納德,幾乎沒有考慮就接受了邀請。
1937年5月,以“上尉”軍銜退役的陳納德乘坐郵船自美國抵達上海,“為了保密,他護照上職業一項填寫的是‘農民’”,陳香梅回憶。6月3日,被蔣氏夫婦接見的陳納德與宋美齡一見如故。宋美齡給他兩架T-13式教練機,以便于他視察中國空軍的現狀。“通過考察,陳納德得知國民政府名義上有500架飛機,但實際上只有91架能起飛戰斗。”
中日戰爭的爆發也改變了陳納德的人生軌跡。“本來只準備呆3個月,但趕上盧溝橋事變,他決定留在中國。”1937年8月,日軍進攻上海。陳納德立即向蔣介石發報:“愿以任何適當的方式為中國效勞。”蔣回電讓他“即赴南昌主持該地戰斗機隊的最后作戰訓練”。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第二天,陳納德派飛機參戰。10月,中國的飛機只剩10多架,許多中國飛行員陣亡。陳納德設法雇用了4名法國人、3名美國人,1名荷蘭人和1名德國人,加上6個幸存的中國轟炸機飛行員,組成了一個“國際中隊”。日本空軍覺察中國空軍有美國的教官,日本領事館立刻照會美國政府,要求在華的美國空軍人員立即離開中國。美國國務院要求照辦,但陳納德拒絕執行。領事館威脅要逮捕他,宋美齡派蔣介石的私人顧問端納出面讓美國僑民會出面保護了陳納德。
一年后,應宋美齡的要求,陳納德去昆明籌辦航空學校,訓練中國飛行員。后來,陳納德又招募了200多位美國志愿兵到中國,“因為美、日此時尚未開戰,這200位志愿兵護照上的身份五花八門,音樂家、學生、銀行家都有”。
1941年,羅斯福總統促使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可以向中國提供飛機,后又準許預備役軍官和退出陸軍和海軍航空部隊的士兵參加赴華的美國志愿隊。1941年7月中旬,在陳納德的努力下,由110名飛行員、150名機械師和醫生組成的第一批飛行隊員輾轉抵達中國。
1941年12月20日,這批機頭上畫著猙獰鯊魚頭、清一色P-40戰斗機的部隊,出現在久未在空中看到敵人的日本飛行員面前。空襲昆明的10架日機被當場打下6架,逃跑的3架也在途中墜毀,只有一架僥幸逃回了河內。而中方無一架受損。許久未有感受到勝利的中國人興奮異常,報紙頭版頭條報道戰斗經過,稱美國志愿隊的飛機是“飛虎”,從此飛虎隊成為志愿隊的代稱。1942年2月3日,宋美齡致電陳納德,要他出任駐華空軍指揮官,軍銜升為準將。陳納德從一個鮮為人知的退役陸軍航空上尉,一躍成為世界各國的新聞人物。此后,陳納德又擔負起無比艱巨的“駝峰”飛行任務。
1947年,陳納德娶了一位中國妻子——時任中央社的記者陳香梅,完成了一個標準的“英雄+美人”的傳奇故事。1958年,67歲的陳納德在美國去世,他一生都仰慕的宋美齡親自參加他在美國華盛頓軍人公墓的隆重葬禮。
(責任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