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日軍轟炸重慶朝天門碼頭。
資料圖:日軍轟炸重慶
6月6日,是震驚中外的重慶大轟炸大隧道慘案69周年紀念日。不久前,國家相關部門批準了重慶開展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研究科研項目。“承認重慶在抗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全國政協委員、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王川平接受本報記者采訪說。
重慶不僅在中國抗日戰爭中有著重要地位和影響,在世界戰略轟炸史上亦占據重要位置,甚至因為重慶人民長達6年不屈不撓的抗爭,一度影響國際戰爭局面,對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前日,從事重慶大轟炸國家課題研究數十年的西南大學教授潘洵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
歷經長達6年半的轟炸,重慶沒有倒下,大轟炸下的英雄之城感動了不少外國政要。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副總統華萊士等,紛紛致電、致信重慶人民,鼓勵和歌頌重慶人民的堅毅。
誠如學者潘洵所說,抗戰勝利65周年之際,我們重提這段歷史,并不是為了咀嚼痛苦、延續仇恨,是希望以史為鑒,讓悲劇不要重演。希望戰時重慶人民的頑強精神能鼓舞我們,在和平年代繼續創造光榮。
資料圖:日軍轟炸重慶
從1938年到1944年,日本陸海軍航空部隊遵照日本天皇和最高本部指令,聯合對重慶實施航空進攻作戰,為期6年半,史稱重慶大轟炸。
“重慶大轟炸,是世界戰略轟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潘洵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轟炸重慶”研究論文中這樣寫道。
按國際公約和慣例,戰爭中,一般只針對軍事目標進行轟炸。而重慶大轟炸,是從軍事轟炸走向政略、戰略轟炸,不分前線與后方、軍隊與平民的無差別轟炸。日軍以此作為一種戰略手段,希望激起老百姓對政府當局的仇恨,逼迫中國政府妥協投降。因此,重慶大轟炸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長時間的戰略轟炸。
“長達6年半的大轟炸,重慶人民沒有倒下,不僅在中國抗日戰爭中起著重要作用,甚至一度影響了國際戰事。”前日,《英雄之城》一書編撰王川平和潘洵不約而同地說,這樣的研究結論也得到越來越多學界人士的認可。
1940年,德國席卷北歐、西歐各國,他們在歐洲的接連勝利,大大刺激了日本向南洋地區侵略的胃口。抗戰初期,日本迷信自身武力強大,制定了3個月內滅亡中國,然后北侵蘇聯、南進發動太平洋戰爭,以實現其大東亞共榮圈的擴大侵略既定軍事戰略。然而,由于重慶人民的英勇頑強,在力量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將日本死死拖住,導致日本最后不得不放棄這樣的侵略計劃。
“如果當時沒有重慶的反抗,日本軍隊投到歐洲戰場,很可能將掀起又一輪世界大戰。從這個意義說,重慶人民的不屈不撓,對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潘洵說,以前,學界對重慶大轟炸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侵略者暴行上,近年來,研究范圍擴大,重慶的重要地位越來越受到學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