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 黃少華)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負責人表示,一年來,兩岸在探索鄉村合作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具體包括:一是面向兩岸最基層民眾,力求解決他們遇到的最實際問題;二是通過對口結對子,讓兩岸民眾進行最直接的交流,為兩岸關系深入發展提供啟發性思路;三是兩岸農業團體共同建立日常協調溝通的工作機制,為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提供組織保障。
第二屆兩岸鄉村座談9月17日至20日將在江蘇昆山舉行。這位負責人16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去年7月,首屆兩岸鄉村座談在上海朱家角鎮成功舉辦,作為一種全新的交流平臺,讓兩岸近60個鄉村的基層代表坐到一起,結成30對友好合作“對子”,再依據各自特點,開展更有針對性、專業化,更為深入和細化的交流與合作。座談活動在兩岸各界引起巨大反響,不但實現了交流,而且通過《兩岸鄉村座談共同建議》首次詳細規劃了今后一段時期兩岸在鄉村農業領域加強交流的內容和方式,引導兩岸農業交流向深入基層的方向發展。
他說,肇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兩岸農業交流,范圍不斷拓寬,業內人士也逐漸認識到,只有讓兩邊的農業生產者直接參與和推動,才能邁向更高更深層次的合作。今年5月11日,大陸首個有臺灣農民加盟的農民專業合作聯社——漳臺農牧專業合作聯社在福建漳浦縣成立。廣西首期農民臺灣培訓班7月4日在臺中縣大甲鎮休閑農牧場開班。首批19名農業帶頭人在臺灣進行為期10天的培訓,這是臺灣農會首次在島內開班培訓大陸農民。
他指出,在兩岸經濟關系中,農業交流與合作在諸多產業中最自然、最持久、最具合作基礎,因而其帶動、引導作用也是明顯的。
他介紹,結對子的想法最初正是源于兩岸農民的需要。一年多來的實踐也證明,這是一種非常好、非常有效的交流合作形式,通過直接的溝通、相互幫扶,實現了真正的合作共贏。福建漳平市永福鎮與臺灣南投縣鹿谷鄉通過開展“結對子”活動,擴大了與臺灣相關組織如臺灣區制茶工業同業公會、臺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等的交流合作,交流層次不斷提升。
他表示,可見,結對子是一種非常適合兩岸現實和兩岸民眾習慣的交流方式——在沒有正式開始經濟合作之前,先在感情上拉近了雙方的距離。今年以來的兩岸交流,結對子成為最時髦的形式。5月7日兩岸特色鄉鎮交流大會在臺灣南投縣竹山鎮舉辦。福建省108個鄉鎮350位代表、臺灣近百個鄉鎮包括鄉鎮長、鄉民代表會主席、村里長在內的516位代表與會。這次會議不但簽約了一批合作項目,更簽署了兩岸友好鄉鎮結對的協議。由此可見,兩岸鄉村座談所產生的影響已經不再局限于活動本身的那些內容。
這位負責人強調,在當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形勢下,如何讓兩岸民眾分享兩岸直接交流與合作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如何推動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向縱深發展,大陸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與臺灣省農會傾力打造的兩岸鄉村座談進行了積極探索,提供了有益經驗,在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中已經發揮出特殊的開創性作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