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遠望六號船11月16日電題:追風箏的人——記遠望六號航天遠洋測量船科技人才群體
新華社記者楊雷
浩渺的太空中,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就像兩只風箏,300余公里的空天之遙,數不清的風箏線正引導著它們緊緊相牽,翩翩起舞。
控制這些風箏線的,是測控通信系統團隊和科技人才群體。在波濤洶涌的大洋上,一批遠望人一邊擎著巨大的天線,一邊向太空中的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追逐。
挑戰
浩瀚的南太平洋上,2萬余噸的遠望六號船猶如一葉扁舟在波峰浪谷之間搖曳。執行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海上測控任務,對于年輕的遠望六號船來說,是一次全新的考驗。下水3年多來,遠望六號船還從未深入到如此高緯度海域執行任務。
緯度越高,意味著受冷空氣影響將更加頻繁,溫帶氣旋、冷鋒鋒面等不確定天氣因素將隨時可能出現,海況復雜、惡劣。
28歲的遠望六號船氣象組組長自勇之前從未到過這一海域執行任務。這位中國科技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從9月底開始,就已經著手收集這一海域的相關氣象資料。但真正臨近任務海域時,復雜的天氣情況還是讓他始料未及。
根據氣象云圖顯示,在11月1日任務海域以東200海里左右將生成一股溫帶氣旋,受附近高壓影響,移動路線仍然撲朔迷離。
在任務開始之前的幾天里,自勇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趴在不斷更新的氣象云圖前,仔細端詳這一團不規則的烏云,把每一絲變化都像用篦子一樣仔細梳理。“當時感覺壓力很大,一旦我的預報稍有不慎,就可能對任務全局造成不利影響。”自勇說。
比自勇壓力更大的是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技術部高級工程師茅永興,他負責遠望六號船總體測控技術方案的制定和指導。每一次天氣情況的變化,就意味著茅永興要根據風浪條件重新設計應急測量點。
“每一個應急測量點要做兩天、12圈的航行工況設計,做完之后,還要對這個測量點做分析報告,完成一個應急測量點至少需要花2個小時左右。”茅永興說。
從10月29日至31日的三天時間內,這位45歲、曾經出海30多次的老海員只睡了4個多小時。溫帶氣旋每一次微小的移動,茅永興就要重新制作一個應急測量點,每一個應急測量點既要考慮跟蹤弧段是否受影響,又要權衡船舶的航行安全。
1、2、3、4……一直到9號應急測量點,綜合自勇的天氣預報,茅永興終于拿出了理想中最優的應急測量點和測控方案。
11月1日的海況印證了遠望人的敏銳與智慧,遠望六號船在測量船能夠進行海上測控的極限海域圓滿完成了第一天的任務,測控弧段圈圈精準,數據采集迅速無誤。
第一天的任務結束之后,茅永興心有余悸地說:“如果我們做好了,那是全體參試人員的功勞;如果我們沒做好,我和自勇就是歷史的罪人。”
付出
“寶貝,我在想著你,你可有體會?雖隔萬里重洋,這一刻,我們緊緊相偎相依……”
這是遠望六號船安全巡視員顧小超寫給將要出生的孩子的歌。和顧小超一樣,僅在這次出航的船員里,就有16人即將初為人父,萬里之外的妻兒牽動著他們的心。
11月2日,就在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順利實施前夕,從遙遠的祖國傳來另外一條喜訊:工程師李匯報的妻子喜得貴子。“天宮”“對接”“牽手”……同事們興高采烈地圍著這位28歲的年輕人,爭相為剛剛出世的嬰兒起名字。
李匯報恨不得飛回到床前,親自看一看、摸一摸這個屬于自己的小生命。但此時,在浩瀚的南太平洋上,他只能在心里描摹一下兒子的模樣。
遠望人都有一種切身的感受,從踏上遠望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犧牲,意味著奉獻。為了祖國航天遠洋測控事業,無論寒冬還是酷暑,遠望人拋家離子,把一腔熱血全部拋灑在茫茫大洋上。
當副船長楊便佼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兒子楊林,已經是楊林出生70天之后。1999年10月4日,楊林呱呱墜地。在得知孩子平安降生之后,楊便佼就踏上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遠航——赴太平洋海域執行神舟一號飛船海上測控任務。
70天之后,楊便佼一下船就匆匆趕回老家,奔向他日思夜想的妻兒。第一次見到兒子,楊便佼驚喜道:“這是我的孩子嗎,怎么都這么大了?”守在一旁的妻子半開玩笑地責備道:“你這個爸爸當得也太容易了吧?”
這樣的故事在遠望人身上太多太多。每一次完成任務回港,一批遠望人戀愛、閃婚;來不及喝喜酒、來不及度蜜月,就踏上下一個征程;再次靠港時,站在碼頭前迎接遠望將士的妻子們已經身懷六甲、淚眼婆娑。
遠望人的腳下是翻卷起伏的涌浪,胸中卻是激昂澎湃的情懷。人世間最偉大的愛情和親情,在遠望人身上不得不加以刪減、濃縮。真情的背后,是遠望人對肩上重任的恪守和熱忱。
跨越
當48歲的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副主任吳錦高1987年第一次出海執行任務時,38歲的遠望六號船副船長劉詠正在一所中學苦讀,26歲的USB測控系統主操作手胡金輝仍然在母親的襁褓里嗷嗷待哺。
2011年,當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順利實施之時,劉詠已經成長為遠望六號船測控系統的主要指揮者和決策者,而胡金輝則成為關鍵崗位上的中堅力量。
“從我到劉詠,再到年輕的胡金輝,我們見證了遠望號船隊的成長,也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振興之路。”吳錦高說。
1987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吳錦高以航海員的身份登上遠望一號船,劇烈的晃動和閉塞的空間讓吳錦高身心俱疲。“那時候的遠望人非常辛苦,長期的海上生活根本沒有什么蔬菜吃,兩周左右才能洗一回澡。”吳錦高說。
12年之后,參加工作第5年的劉詠同樣身在遠望一號船,迎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神舟一號飛船劃過太空。那時的劉詠是USB測控系統的技術總師。隨后的幾年,劉詠經歷了USB組組長、測控系統負責人等崗位的歷練,楊利偉遨游太空、翟志剛出艙活動,劉詠在大洋深處一一見證。
2008年,中國新一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六號船建成投入使用。年輕的胡金輝被這艘測量船的現代化程度深深折服。經過3年的磨練,膽大、心細的胡金輝已經成長為一名合格的USB測控系統主操作手,神舟八號飛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都曾被他牢牢地鎖定在示波器的中央。
這群平均年齡不到27歲的青年科技群體,已經成長為遠望六號船的主力軍。執行空間交會對接海上測控任務以來,他們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12小時以上,夜以繼日地奮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這注定是一項屬于年輕人的事業。”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人事部副主任潘永猛說,“長時間枯燥的海上生活和緊張的工作,需要年輕人強有力的臂膀去擔當,在一個個挑戰面前,他們會逐漸扛起海上測控事業的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