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空出世——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飛行任務
圖:神舟一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我國進行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考核運載火箭性能和可靠性,并利用這一機會,驗證飛船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的正確性,以及包括發射、測控通信、著陸回收等地面設施在內的整個工程大系統工作的協調性。
一、分系統情況簡介
1.飛船系統
試驗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組成。軌道艙是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返回艙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航天員乘坐其上天和返回地面。推進艙也稱動力艙,為飛船在軌飛行和返回時提供能源和動力。參加試驗任務的有結構與機構、熱控、電源、制導導航與控制、數據管理、推進、測控通信、回收著陸、環控生保等九個分系統。
飛船三艙總長8米,圓柱段直徑2.5米,錐段最大直徑2.8米,總質量為7755千克,返回艙采用普通圓傘和著陸緩沖發動機陸地軟著陸,主傘面積1200平方米,著陸速度不大于3.5米/秒。
2.火箭系統
發射神舟一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是我國為載人航天工程而研制的新型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F”火箭是在“長征二號E”火箭基礎上研制的以發射載人飛船為主要目的的運載火箭。
為適應載人航天高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長征二號F”火箭除對箭體結構、動力裝置系統、控制系統、遙測系統等進一步提高可靠性外,還增加了逃逸救生和故障檢測處理分系統等,以提高載人航天的安全性。
“長征二號F”的主要構型為芯級捆綁四個助推器,芯一級、二級直徑3.35米,整流罩最大直徑3.8米,逃逸塔最大直徑為2米,全箭總長58.343米。采用常規推進劑,燃燒劑為偏二甲肼,氧化劑為四氧化二氮。火箭加注后質量約480噸。起飛推力600噸。
3.發射場系統
發射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建設,主要由技術區、發射區、試驗指揮區等組成。采用“在總裝廠房垂直總裝、垂直測試、箭船組合體在活動發射平臺上垂直整體運輸”及在測發樓對發射工位上的火箭進行遠距離(1.5千米)測試發控的全新發射模式。這是此次任務中的一大技術亮點。
4.測控通信系統
載人航天測控網是以S波段統一測控系統(采用國際標準體制)為主的陸海基測控網,可國際聯網。參加任務的有3個中心、11個地面站和4艘遠望號測量船。各中心、測控站(船)通過通信網有機結合、協調工作,共同完成對火箭和飛船的測控任務。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我國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火箭上升段的測控任務由東風、興縣、渭南和青島站完成,東風指控中心指揮。運行段的測控任務由東風、渭南、青島、廈門、喀什、卡拉奇、和田、南非HBK及4艘測量船完成,返回段由遠三、HBK、和田、東風副場站、主著陸場站完成,均由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統一指揮,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作計算備份。
5.著陸場系統
主著陸場位于我國內蒙中部二連浩特以南阿木古朗草原,負責在飛船返回時的跟蹤、搜索和回收。參加搜索回收的設備有直升機和特種車輛。
6.航天員和飛船應用系統
航天員系統和飛船應用系統部分裝船產品參加本次任務開機工作,另一部分裝船產品不開機工作,但也將經受真實的空間環境和力學環境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