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朱鴻亮)掌聲、鮮花、淚水、激動的人群和不愿離去的聽眾……感動,伴隨著神舟七號載人航天先進事跡巡回報告團5省之行的每一天、每一地。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天涯海角,北國之邊——在這個冬天,神七英雄們把載人航天的感人事跡和偉大精神,深深烙印在了無數被感動的心靈中。
熱淚伴著心靈的震撼
11月14日,海南省人大會堂,劉伯明代表航天員作報告。
“在地面上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太空卻變得很復雜。比如擰一個螺絲釘,如果著力點不對,就會出現螺絲釘沒轉,自己卻轉起來的情況。”說到這兒,語氣平靜的他突然頓住。
寂靜,近10秒的寂靜后,聽眾發現:劉伯明分明是在落淚。
英雄無語淚下!
雷鳴般的掌聲,一遍遍響起。英雄哽咽,聽眾含淚。
英雄也有落淚時,只是未到動情處。
事后,劉伯明回憶:“說著說著,就回到了空中飛行的那段情形。想起出艙前艱難的操作,想起全體航天人付出的巨大努力,想起中國人終于實現了太空行走的夢想,感情很復雜、很激動……”
在神七先進事跡報告團的每一場報告中,聽眾無疑都從英雄的復雜心情中感受到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從稚嫩孩童到白發老翁,從機關干部、工人、農民到大、中、小學生,參加報告會的很多聽眾坦言,航天人的真實經歷和真切情感,讓他們倍受感動和鼓舞。
在有2300余名聽眾的山東會堂,報告感人處全場鴉雀無聲,燈光下聽眾的淚花清晰可見;在有1000多名聽眾的太原工人文化宮,報告精彩處,掌聲如雷鳴般經久不息……
“這是一次載人航天精神和偉大民族精神的深刻教育,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山東省一名機關干部說。
為什么人們的眼睛充滿淚水
為什么巡回報告震撼了無數的普通百姓?為什么載人航天牽動了全社會的目光?
震撼人心的報告中,人們漸漸找到了答案——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酒泉衛星發射中心511名家在災區的官兵沒有一個人離崗;
火箭人為攻克技術難關,短短3年內“試驗數據和報告可鋪滿百米跑道”;
航天服研制人員嘔心瀝血,用不到4年時間兌現了“讓航天員穿著我們自己的艙外航天服出艙”的承諾;
遠望三號船遭遇5次7級大風卻開辟出了屬于“遠望人自己的新航線”;
飛船研制團隊晝夜加班,突破飛船系統的出艙關鍵技術;
電子科技人員一絲不茍,打造出“放飛神七的風箏線”;
空間應用系統攻堅克難,讓“太空中多了一雙看天地的眼睛”;
挑戰身體心理極限、圓滿完成出艙任務的航天員誓言:“即使回不去,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留下永遠的瞬間!”
……
“很多年沒有流淚了。這次,卻沒有忍住。”海口市民劉雙喜聽完報告后久久不肯離去,他說,“太不容易了。鍥而不舍、兢兢業業、勇于拼搏、淡泊名利,沒有一樣是容易做到的,可航天人都做到了。”
在哈爾濱,電視主持人朱丹深情地說,從在荒無人煙的大漠建造中國第一座航天城,到在浩瀚無垠的太空留下中國人第一個足跡,是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用智慧和生命架起了通往宇宙的天梯。”
循著英雄的足跡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載人航天工程所孕育的偉大精神,將不斷注入中華民族騰飛的偉大事業中。
聽完報告后,山西醫科大學王安琪說,要把航天工作者的精神融入日常學習生活中,激勵自己刻苦學習、砥礪進取。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王秀紅說,作為基層科技工作者,今后要繼承航天精神,在自己的崗位上為載人航天事業作出更多貢獻。
濟南軍區空軍某部指導員胥繼勇說,3名航天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軍人的價值,是我們軍人的驕傲和學習的榜樣。
山西、海南、陜西、山東、黑龍江等地干部群眾紛紛表示,要把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作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作為應對當前復雜經濟形勢的強大精神動力,踏實工作,努力奮斗,推動當地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兩個月前,神七凱旋,我國空間站建設三部曲的第一樂章已然奏響;如今,中華大地上,一個更為宏大、更為激昂的樂章正在響起……
這,是天與地的交響。這交響中,蘊含著的是一個偉大民族自強不息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