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最近一個時期臺灣島內再次掀起“大陸熱”,陳水扁當局于4月5日召開高層會議,得出所謂“七點結論”,對兩岸交流作出種種新的限制。其中對兩岸經貿關系更強調:“兩岸經貿政策不能一味開放”。這種逆潮流而動的開倒車行為不僅不得民心,最終也難以達成目的。
一、臺灣當局限制兩岸經貿交流是其意識形態作祟的結果
在大陸《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后,臺灣當局就宣布暫緩推動貨運包機,兩岸開放政策重新評估。隨后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訪問大陸,與大陸方面達成以兩岸經貿合作為主要內容的“12點共識”,并引發了島內新一波“大陸熱”,臺灣當局又急忙拋出“七點結論”,要緊縮兩岸經貿交流。這些除了反應出臺灣當局因堅持“臺獨”立場而不愿看到兩岸經貿交流加快發展外,還清楚表明臺灣當局一再拿兩岸經貿交流作為其意識形態、政治立場服務的籌碼。
江丙坤訪問大陸所達成的“12點共識”大都是對臺灣民眾有利的兩岸經貿交流議題,并不涉及兩岸的政治議題。但民進黨當局出于自身政黨的利益,擔心在這波“大陸熱”中失去對兩岸關系的主導權,突顯民進黨當局處理兩岸關系的無能,使在野的國民黨有加分效果。這是陳水扁要急忙進行“反制”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陳水扁當局堅持“臺獨”立場,害怕兩岸關系因各種交流而更加密切,使其“臺獨”夢想更難實現。特別是臺灣中南部是民進黨選票的主要來源地,陳水扁擔心,一旦島內農業團紛紛到大陸,臺灣農產品在大陸擴大銷路,從中獲得實際利益的臺灣中南部民眾將會對大陸有更多的客觀認識,這將動搖民進黨的“根基”。由此可見,陳水扁當局緊縮兩岸交流,限制兩岸經貿合作,完全是其意識形態、政治立場作崇的結果。
然而經貿交流與合作反映的是兩岸人民的利益,特別是臺灣人民的利益,限制其發展可謂是“自殘自傷”的手段,受損害最大的臺灣人民的權益,而最終則 是臺灣當局失去島內民心。近年來,由于島內“臺獨”分裂勢力活動猖獗,造成兩岸關系持續緊張對峙。臺灣的廣大民眾對“臺獨”引發兩岸瀕臨戰爭的危險處境深感到不滿,他們迫切希望能夠緩和兩岸的緊張關系,并通過加快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的發展,幫助臺灣經濟擺脫現實的困境。民進黨當局上臺執政近5年來,對臺灣的經濟和民生問題沒有什么解決辦法,島內經濟狀況每況愈下,民眾都感到十分的不滿與焦慮。這波“大陸熱”在相當程度上是島內民意尋求突破這種困境的表現。島內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也對陳水扁當局這幾年的兩岸經貿政策表面推行“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實質上是“消極開放,積極管理”的做法極為不滿。即使是原來支持陳水扁的一些企業家也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臺獨”行不通,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對臺灣舉足輕重。許文龍發表“退休感言”,支持一中原則,施振榮隨后請辭“國策顧問”等事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并非偶然。很顯然,陳水扁當局緊縮兩岸交流的做法,違背民意,損害島內民眾利益,想以此作為其政治籌碼是無效的。
二、短期內兩岸經貿互動可能面臨階段性緊縮
在所謂“七點結論”中,第六條是專門針對兩岸經貿交流的,強調兩岸經貿政策“不能一味開放,忽略最根本、最重要的‘有效管理’,國安、行政部門應立即檢討調整相關經貿政策。至于兩岸農業服務等相關議題,應按WTO(世界貿易組織)的規范、機制進行磋商”。這里透露出幾點信息:其一,對兩岸經貿往來已開放部分,要進行“檢討調整”,有的甚至可能要“暫停交流”。其二,對未開放部分,如原在審查開放中的封測、小面板、輕油裂解等項目,將放慢開放腳步,或者限制開放。其三,要將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問題納入WTO框架內,以突顯兩岸是“國與國”的關系,將兩岸經貿關系泛政治化。臺灣當局這種緊縮兩岸經貿政策,人為限制兩岸經貿交流的做法,在短期內會對兩岸經貿往來造成一定沖擊。事實上,在臺灣當局拋出“七點結論”后,在“陸委會”的要求下,“經濟部”內已全面停止半導體、石化和公共建設開放赴大陸投資的討論。對一些臺商正常申請赴大陸投資案,有關部門也有意設置種種障礙。除了以行政權力來抑制兩岸經貿來往,臺灣當局還搬出“依法處理”來遏制兩岸交流,凡此種種將有可能使兩岸經貿互動面臨階段性的緊縮。
三、兩岸經貿關系向前發展是歷史潮流不可阻擋
盡管陳水扁當局緊縮兩岸交流的“七點結論”可能產生短期效應,但從長期來看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卻是勢不可擋的歷史潮流。這是因為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在本質上有其必然性,不可逆轉。
首先,隨著兩岸經貿關系的日益密切,臺灣經濟的持續發展已越來越離不開大陸市場。2004年,兩岸貿易總額達到783.3億美元,臺灣獲得近500億美元的出口順差,臺灣自1979年至2004年底從大陸獲得的貿易順差累計為2700多億美元,祖國大陸成為臺灣第一的出口市場、最大順差來源地。如果沒有兩岸經貿所帶來的巨額貿易順差,臺灣總體貿易將陷于逆差的局面。兩岸經貿關系越來越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動力來源之一。未來臺灣經濟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兩岸經貿關系的進一步加強。阻礙兩岸經貿關系的正常發展,實際上就是破壞臺灣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
其次,加強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也是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化潮流中必行之路。21世紀以來亞洲經濟的區域整合在加快發展,而在亞洲區域經濟整合的進程中,祖國大陸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臺灣經濟要融入區域整合浪潮,防范由市場空間萎縮導致的“邊緣化”危機,很顯然,加強兩岸經貿合作,走兩岸經濟一體化的道路是其必然的戰略選擇。
最后,歷史已經證明了種種限制兩岸經貿關系發展的政策與措施是難以扭轉兩岸經貿交流的大趨勢的。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李登輝推行“戒急用忍”政策,大力限制兩岸經貿往來。2000年陳水扁上臺以來也一直實行限制性的兩岸經貿政策。但兩岸經貿關系卻在重重阻力中頑強地向前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現在臺灣當局又拋出“七點結論”,想阻礙兩岸經貿往來,其結局也將是一樣的。這是因為兩岸經濟合作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產品和服務等為追求最佳利潤或比較利益而進行的交流與結合。兩岸經濟在客觀上存在優勢互補和社會化分工的必然要求。因此,就長期趨勢而言,兩岸經濟合作在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下,人為阻擋是徒勞的。當臺灣當局的經貿政策與企業界及民間的利益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的時候,臺商及民眾必將采取種種方式沖破當局的限制或禁令,與大陸發展經貿關系,臺灣當局是難以從根本上進行有效控制的。而臺灣當局迫于強大民意與經濟困境的壓力,往往又不得不對原來的限制性政策進行調整放寬。
總之,兩岸經貿關系,合則兩利,分則兩害。這是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20多年來的客觀事實,這個事實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兩岸同胞的共識。陳水扁當局違背兩岸同胞的意愿,不顧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出于一黨之私,限制兩岸經貿往來,這種開倒車的逆勢行為,不但達不到目的,還終將失去民心,遭到民眾的拋棄!(人民網/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 舒均治) 來源:人民網
編輯:木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