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青山綠水,風景如畫。記者張國俊攝
去年5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若干意見,將“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海西”建設的重要內容,并且強調“海西”加快發展的過程中,采取“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強化環境綜合整治”等舉措。
與此同時,生態資源、區位環境獨具先天之優勢的閩北南平進一步明確建設“海西”綠色腹地的區域發展目標。南平推進這一區域發展宏偉目標,既是對長期以來注重生態保護的延續,更是抓住國家“海西”戰略的發展契機和踐行科學發展觀。國家“海西”戰略實施一周年之際,記者從多個視角,聚焦南平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協調建設,探尋一個生態大市的光榮與夢想。
生態與發展一根毛竹挑“兩端”
一根毛竹,十年前只為竹農換來一杯酒錢,十年后撐起了一個包羅萬象的富民產業群。名列“中國竹子之鄉”榜首的閩北建甌市在發展低碳竹產業的同時,獨辟一條“以竹代木”的生態保護路徑,一根小小毛竹挑起了生態保護與快速發展的“兩端”。
吃干榨盡高效益
建甌有竹林面積123萬畝,毛竹立竹總數2.2億竹,居全國縣級地方榜首。雖然坐擁豐富的竹林資源,但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毛竹在建甌派不上大用場,經濟效益很低。“山上的竹筍和竹竿主要是拉到市場當原料賣,或是竹農簡單加工成掃帚、笸籮零售。”建甌市東峰鎮湍下村村民郭學婢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