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91亚洲国产-91性视频-91新网址-在线黄色网页-在线黄色网

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最新消息        閩臺交流        政策指南        關于海西
閩臺產業交流    海西經濟走向      服務臺胞(商)      專家點評      投資園區      精彩圖片

 

首頁-專題-經貿·科技-聚焦海西 網絡媒體福建行-政策指南
 
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
 
 
  來源:      日期:2006-04-20 19:20

 

    為加快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祖國統一進程,特制定本綱要。

一、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意義

進入新世紀,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區域合作與競爭勢頭強勁、兩岸三地經貿關系日益密切的新形勢,福建省委、省政府把發展作為富民強省的第一要務,盯住發展、謀劃發展、致力發展,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基本工作思路,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進一步明確福建發展的定位,凸顯區位特點和對臺優勢。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新時期發揮福建優勢,加快福建發展的新思路;是在黨中央領導下,凝聚全省人民,集聚發展要素,形成全方位合力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省干部群眾不斷總結、探索、創新的重大成果。圍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全省上下謀求發展的共識、服務全局的合力、應對風險的氣勢、攻堅克難的精神進一步增強,呈現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趨勢。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實踐。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發展先進生產力,提高經濟綜合實力,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推動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兩大戰略的實施,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謀劃區域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服務祖國統一大局、全國發展大局的積極步驟。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充分反映福建人民立足祖國統一大業、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的強烈責任意識,有利于發揮福建與臺灣地緣近、史緣久、血緣親、文緣同、語緣通、商緣廣的獨特優勢,進一步發展閩臺關系,加強閩臺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更好地做臺灣人民的工作,增強臺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向心力、認同感;有利于推動臺灣海峽區域經濟融合,實現互利雙贏,促進海峽經濟區的形成;有利于增強區域整體經濟實力,促進區域經濟聯動發展和共同繁榮。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體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突出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始終著眼于保持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注重依靠科技進步調整經濟結構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始終著眼于“五個統籌”,在發展中統籌、在統籌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始終著眼于以人為本和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科教進步、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生活富裕。

——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集中體現。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突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福建山海資源得天獨厚、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社會事業更加進步的現實基礎,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努力突破各種風險,在國際和國內發展的大格局中找準福建的位置,在日益激烈的綜合實力競爭中掌握發展的主動權,贏得競爭優勢,加快發展步伐,使戰略機遇期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和繁榮的重要時期。

——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遵循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戰略布局的理論和方針,突出福建作為兩岸三地和兩大三角洲聯結點的重要地位,積極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國內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將推進與兩大經濟區的對接,加強分工協作,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中國東南沿海區域的整體經濟實力;進一步發揮我省作為內陸地區出海口的重要功能,加強與內地的經濟聯系,拓展經濟腹地和市場空間,更好地在全國區域經濟總體布局中發揮積極作用。

二、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發揮對臺優勢,擴大閩臺經貿、科技、文化交流;著力加強與港澳、珠三角、長三角和內地省區的合作,積極拓展發展空間;著力實施項目帶動、發展縣域經濟、加快產業集聚、壯大中心城市、提升民營經濟、轉變政府職能,增強區域綜合實力;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和現代市場體系建設,促進區域資源優化配置;著力實施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把海峽西岸建成促進祖國統一的重要前沿、兩岸三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區域性重要制造業中心、現代物流中心、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二)基本原則

1、突出發展。堅持抓住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不動搖,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努力保持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不斷提高綜合經濟實力,以發展凝聚人心、樹立形象。

2、突出對臺。堅持發揮獨特優勢,加強對臺工作,進一步擴大閩臺經貿合作,密切閩臺各項交流,積極推動兩岸實現直接雙向全面“三通”,促進祖國統一。

3、突出統籌。堅持統籌兼顧,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統一,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4、突出創新。堅持與時俱進,加大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力度,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為加快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增添新的活力。

5、突出為民。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讓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6、突出落實。堅持求真務實,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提高工作實效,說到做到,說好做好,以良好的作風扎實推動各項工作。

(三)總體目標

1、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全面推進對外經濟、科技和文化合作與交流,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對外貿易商品和市場結構不斷優化,外經貿發展促進體系更加完善。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步伐加快。區域經濟聯系不斷擴大,閩臺合作水平進一步提升,閩港閩澳合作全面發展,與長三角、泛珠三角的協作更加密切,與內地和其它省區的交流更加廣泛。

2、開創統籌協調發展新局面。以推進城鎮化實現城鄉和地區協調發展,形成協調、合理的城鎮體系,中心城市的幅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城鄉差別逐步縮小。以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實現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化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以生態省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環境優化,資源利用率提高,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3、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繁榮新成就。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年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比全國高1—2個百分點,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經濟總量不斷壯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加快新型工業化,建成現代制造業基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就業充分。推進依法治省進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比全國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率先實現現代化。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三、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態勢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以福建為主體,涵蓋周邊區域,對應臺灣海峽,具有自身特點、自然集聚、獨特優勢的區域經濟綜合體。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要形成以下發展態勢:

——延伸兩翼、對接兩洲。發揮福州省會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構建閩江口城市圈,壯大閩東北一翼;發揮廈門經濟特區的龍頭作用和泉州僑鄉工貿中心城市的先導作用,構建閩南三角城市圈,壯大閩西南一翼。以南北兩翼的發展,推動與長三角、珠三角的合作,帶動閩西北一片,實現東南經濟板塊資源整合、優勢互補、聯動發展,提升東南沿海整體經濟實力。

——拓展一線、兩岸三地。依托日趨完善的基礎設施,發揮日益壯大的中心城市、產業集群的幅射作用,提升沿海實力,拓展內陸腹地,強化沿海意識,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不斷增強區域整體競爭能力。擴大閩臺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的合作,全面提升閩港閩澳合作水平,強化經濟發展的互補性、兼容性,構筑區域經濟制高點,形成外資密集、內外結合、帶動力強的經濟區域。

——縱深推進、連片發展。發揮福建重要出海口優勢,開拓發展腹地和市場空間,密切與內陸地區的聯系,加快構筑區際交通和信息網絡,促進生產要素流動集聚,增強極化與擴散效應,推動省際協作,實現共同發展。

——對外開放、服務全局。抓住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的機遇,加強與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往來和技術交流,激發創新活力,充分運用僑力資源,提升開放層次,提高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為全國發展大局、祖國統一大業作出更大貢獻。

四、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主要任務

(一)構建競爭力強的產業支撐體系

產業發展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依托。要以市場為導向、高新技術為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為重點,不斷推動產業集聚,著力培育產業集群,建設海峽西岸制造業重要基地,形成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基礎產業相互配套、緊密協作、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結構。

1、壯大戰略產業。以延伸產業鏈和壯大產業集群為突破口,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積極承接生產力水平先進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快培育發展對國民經濟具有主導性、支撐性、基礎性影響的戰略產業。

電子信息產業。重點發展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和網絡產品、數字音像產品、通信終端設備、顯示器件及新型元器件等主導產品,加快福廈沿海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建設,推動一批重點企業增資擴產,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做強做大。

石化產業。圍繞加快“煉化一體化”項目的建設,抓好以湄洲灣及廈門海滄為中心的大型石化基地建設,重點發展石油化工,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及其深加工,精細化工等主導產品,形成在全國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石化產業集群。

汽車工業。大力發展汽車和零配件產業集群,突出東南汽車、金龍客車等品牌優勢,加強閩臺汽車行業及與跨國公司的戰略合作,搞好產業分工與協作,加快三明、泉州等汽車零配件生產基地建設,推動汽車產業成為制造業的龍頭。

船舶工業。加快泉州船廠等項目建設步伐,加強廈門造船廠、馬尾造船廠、東南造船廠等企業的改造升級,鼓勵和規范民營修造船業的發展,提高修造船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促進造船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工程機械制造業。以裝載機、叉車、港口機械等優勢特色產品為龍頭,加快廈門及龍巖、三明、漳州等生產基地發展,形成若干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一批與之配套的專業化生產企業,力爭成為國家重要的工程機械產業基地。

電力產業。充分利用區位和港口條件,合理布局電源建設,穩步擴大產能,優化電網結構,加快形成煤、水、氣、風、核和可再生能源相結合的多元化電力供應系統,實現電力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加大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力度,完善質量、標準、計量體系,推廣使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圍繞龍頭企業提高產業關聯度,壯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層次,培育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增加產品技術含量,推進產品升級換代,爭創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名牌產品,擴大國內外市場占有率。

林產工業。以林紙一體化建設為突破口,引進先進技術,加大低定量高級彩色新聞紙生產,提高中高檔包裝紙及紙板比例,開發特種用紙的新領域;推進林板一體化,重點開發木竹與其他材料復合的新板種和人造板二次以上精深加工系列產品,積極開發林產化工產品,爭取若干產品在全國具有較強的市場占有能力。

紡織服裝工業。以化纖、紡織、印染、服裝、產業用紡織品等優勢產業為紐帶,以開發面料為突破口,大力推行新技術、新工藝,提升纖維、紡織、織造和染整技術,重點培育若干個產業集群、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化市場。

建材工業。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石材產業集群和建筑陶瓷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墻體材料、浮法玻璃和玻璃深加工,加快淘汰落后水泥工藝,促進建材工業市場競爭力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冶金工業。整合冶金企業,延伸產業鏈,引導大型企業在沿海落戶。增加技術創新投入,促進技術進步,推動冶金行業向高端領域發展。

電機電器制造業。以電機、輸變電配電設備及線纜系列產品為重點,加快形成福州、廈門、南平、福安等輸配電及控制設備、電工器材、中小型電機生產基地。

輕工產品制造業。加快發展食品、塑料、鞋帽、箱包、工藝品等輕工產品制造業。重點開發生產功能性、保健性食品和生物工程食品,提高綜合利用、深度加工和食品衛生水平;以復合型、節能型、環保型、功能性材料為重點,發展中高檔鞋用材料、包裝材料以及汽車、電子電氣用塑料材料及制品,形成全國塑料制品生產基地;引導鞋帽、箱包及傘制品生產企業向專業園區集中,擴大品牌效應,提高市場競爭力,形成全國重要生產基地;推進工藝品產業化經營,保存傳統特色,吸納現代技藝,發展地方特色產品。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3、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為載體,加大先進技術自主開發、引進、吸收力度,以重大項目為龍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

光電產業。以新材料和器件為先導,推動半導體、光顯示器、光通信、光存儲、光輸入輸出和光電子應用產品的發展,加快廈門光電子產業化基地、泉州微波通訊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積極培育光電子產業鏈,提高研發技術水平,力爭成為國內有較大影響的光電子產業基地。

軟件產業。以應用軟件開發為先導,推動物流信息管理系統、企業生產管理軟件、財務管理軟件、多媒體教育軟件、通信軟件、游戲軟件以及醫療信息管理、人口管理、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等產品的推廣應用,大力引進和培養軟件人才,提升和擴大軟件園,努力建成國家重要的軟件基地。

生物制藥產業。以現代生物技術為先導,優先發展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合成技術,推動基因工程藥物、多肽類藥物和海洋藥物等開發生產。發揮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技術優勢,培育生物醫藥、現代中藥和化學原料藥產業集群。

環保產業。以水和空氣污染防治技術、廢物處理及綜合利用技術、環保監測監控儀器設備制造為重點,充分發揮煙氣除塵、脫硫、垃圾焚燒、污水處理等環保技術優勢,培育壯大環保產業集群。

4、加快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發展。重視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積極發展優勢農產品種養及加工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具有比較優勢、技術含量高的食品生產和深加工產業集群。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股份合作組織、行業協會,培育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和原產地產品保護工作,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三大產業帶。

藍色產業帶。發展淺海灘涂名優水產品健康養殖,控制藥物殘留,推進沿岸工廠化海珍品養殖、港灣生態式大型圍網、攔網養殖和大型抗風浪深水網箱養殖產業化,發展遠洋漁業、栽培漁業、水產品加工業和休閑漁業,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綠色產業帶。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大力發展畜牧業和林、果、竹、茶、菌等綠色產品和優勢產業,形成規模經濟,培育品牌農產品。

高優農業產業帶。發展設施農業、精品農業、觀光農業,突出發展花卉、果蔬產業,拓展農產品加工業,建成閩東南特色農業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5、構建“五區兩帶”旅游發展格局。整合海峽西岸旅游資源,不斷擴大武夷山、廈門鼓浪嶼、湄洲媽祖文化、泉州海絲文化、福建土樓、上杭古田會址紅色之旅、福州曇石山古文化遺址和船政文化、寧德白水洋奇觀、泰寧大金湖、漳州火山地質公園等品牌的影響,建設閩南商貿濱海旅游區、閩北生態文化旅游區、閩中商務休閑文化旅游區、閩東山海畬鄉民俗旅游區、閩西客家文化紅色旅游區以及東部濱海藍色生態旅游帶、西部綠色生態旅游帶。以市場促銷為手段、旅游節慶活動為載體,塑造區域旅游形象。抓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基礎設施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規范旅游服務,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服務體系。不斷開發旅游產品,延伸旅游產業鏈,促進旅游業結構調整、轉型和升級。加快旅游業的對外開放,積極推進統一的旅游大市場建設。

6、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物流、金融、會展、會計、律師、公證、保險、咨詢、電信以及社區服務、農村服務等服務業,加快社會中介組織建設,形成廣覆蓋、多層次、多功能、高效便捷、服務優良、門類齊全的社會服務體系。重點建設福州、廈門、泉州物流樞紐中心、若干個重要物流節點和一批現代物流園區、現代化大型物流配送中心,構建不同能級的現代物流配送圈,發展第三方物流。進一步發展地方特色金融,豐富金融市場產品,完善金融服務體系,促進各類金融市場發展,實現經濟、金融良性互動。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培育市場定位準確、科技含量高、影響面廣的大中型專業展會,不斷提高會展業的產業化、市場化水平。優化房地產供應結構,加快發展裝飾裝修服務業,規范發展物業管理,促進房地產持續健康發展。整合現有行業協會、同業公會、商會、事務所等中介組織,引入國內外知名專業中介機構來閩設立分支機構和合作開展業務,加強行業自律管理,加快中介組織市場化、規范化步伐。

7、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規劃海洋產業布局,綜合協調各類海洋資源開發,逐步形成海岸帶、海島、近海、遠洋等多層次的海洋開發格局。合理開發利用濱海石英砂、建筑陶瓷、地下熱水等資源,加快與海洋密切相關的海鹽及海洋化工、海洋機械等產業的發展,力爭在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等領域有重大突破。以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海洋工程、海水綜合利用為重點,加快實施濱海礦業、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科研開發等重大項目建設。

(二)構建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基礎設施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先決條件。要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安排,推進“兩港”(海港與空港)、“兩源”(電源與水源)和“六網”(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信息網、電網、供排水網和燃氣管網)的建設和發展,形成適度超前、功能完善、協調配套、高效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環境。

1、建立綜合立體交通網絡。以港口、鐵路、高速公路、進出省公路通道建設為重點,加快構建“暢通、安全、高效、舒適”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增強海峽西岸經濟區對外對內交流能力和國防交通保障能力。
海港。合理利用和保護港口資源,進一步完善港口布局發展規劃,形成大中小港口相結合、大中小泊位相配套的港口體系,建設規模化、大型化、集裝箱化、信息化程度較高的港口群。重點建設廈門灣、福州港、湄洲灣等年吞吐量超億噸的大型深水港口,加快發展廈門海滄港區、嵩嶼港區、漳州招銀港區、古雷港區,福州羅源灣港區、江陰港區、松下港區、閩江口內港區,湄洲灣秀嶼港區、肖厝洋嶼港區、斗尾港區,寧德三都澳港區、沙埕港區等,提高內河航運能力,開辟以廈門灣、福州港為主樞紐、物流成本低、腹地縱深不斷拓展的水陸聯運大通道。加大重大港灣的協調與整合力度,統一岸線使用、統一港灣規劃、統一航道管理,加快建設組合港,實現廈門灣、湄洲灣港口一體化。到2010年建成兩個吞吐量達億噸大港,港口年吞吐量達3億噸以上,其中集裝箱吞吐量1200萬標箱,港口總體能力基本適應國民經濟發展要求;到2020年建成三個吞吐量達億噸大港,港口年吞吐量達6億噸。結合港口周邊城市的功能定位,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合理協調港口與城市、港口與產業的發展關系,實現“以港興城”,推動臨港產業發展。

鐵路。重點加快贛龍、溫福、福廈、漳潮、龍廈、向莆等進出省通道和省內支線項目建設,完善鐵路網骨架,提高路網等級和運行能力,加快建成福建沿海快速鐵路,實現與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與江西等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城際快速客運系統的連接。加快建設現代化鐵路樞紐與客貨運輸中心,形成線路通暢、功能完善的鐵路運輸網絡。

高速公路。重點加快京福、龍長、浦南、泉三、寧邵、永武、永寧等高速公路以及連接縣城、重要旅游區、沿海港口等的支線、連接線建設,形成連通全部設區城市和大部分縣(市)、連接周邊省區的高速公路主骨架,構建“三縱四橫”高速公路網。

普通公路。重點建設二級以上省級干線,構建連接全省各市、縣(區)和大型空海港的高等級公路網,逐步完善“八縱九橫”省級干線路網布局,并與高速公路主骨架網相銜接,縣級行政中心基本可在1小時內通高速公路。加快形成主干線、干線、支線相連接,高效便捷的公路交通網絡,實現重要城市、工農業生產中心、交通樞紐和主要海陸口岸相連通。

空港。完善機場的基礎配套設施,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擴大民航服務領域,充分發揮機場的綜合營運能力。形成以福州、廈門國際機場為主,晉江、武夷山、連城等中小機場為輔的干、支線機場相結合的空港體系。依托大型空港,發展飛機維修及改裝、現代物流業等空港經濟。

2、建立現代化信息傳輸網。加快推進“數字福建”建設,按照突出應用、面向市場、網絡共建、資源共享、技術創新、有序競爭的發展思路,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推進信息網絡寬帶化和高速互聯。制訂統一的技術標準、信息標準、互聯互通標準和法規條例,推進電信、廣播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和綜合管理,形成以公用網為主干、與專用網互聯互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以光纜為主、微波為輔,覆蓋城鄉的高速、靈活、可靠的智能化傳送網,以異步傳輸模式為核心的寬帶、智能、多媒體通信網,加快用戶接入網建設,優化基礎傳輸網絡結構和服務功能,加快發展移動互聯網,推進廣播電視的數字化與寬帶化。

提高信息網絡綜合服務能力。中心城市要以率先實現信息化為目標,發展公用信息平臺,建設市民生活、社會保障、公共交通、空間地理、社會治安、防災減災等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政府辦公自動化系統和各部門信息資源管理、信息應用系統,建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電子政務網絡。建立完善的電子貨幣支付體系,健全物流配送系統,推進電子商務網建設。積極調整電信市場結構和業務結構,完善快速立體郵運網絡,提高郵電通信網綜合能力。

3、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積極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和布局,加快清潔、高效電源的合理布點和建設,進一步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加強煤炭等能源儲備,建立以煤炭為基礎、電力為重點、多種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保障體系。

加快電源點建設。按照電力建設適度超前的原則,重點抓好福建LNG總體項目、福建南埔電廠、龍巖坑口火電廠、寧德大唐、華能電廠三期、福州可門、福州江陰、漳州后石電廠三期、廈門嵩嶼電廠二期等大型火電項目和尤溪街面電站、寧德洪口電站、仙游抽水蓄能等一批水電項目的建設,推進福建核電站項目的前期工作。到2010年電力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電力結構進一步優化。

優化電網結構。加快主干電網、地區電網工程、縣城電網改造,建設寧德至華東第三回550千伏輸變電線路和福建與廣東聯網工程。加強縣(市、區)變電站建設。建立安全、穩定、可靠的電網,建成結構合理、技術先進、安全可靠、高效低耗、管理科學的供電體系。

4、建設城市基礎設施。以方便居民生活、優化人居環境、營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競爭力為目標,加強城市對外交通和內部道路的銜接,提高城市道路建設標準,配套建設無障礙設施,抓好過境交通和連接高速公路、鐵路、港口、機場等大交通網絡的城市快速通道建設,建立以公共交通為主、包括快速軌道交通等各種先進交通運輸協調發展的城市交通體系。加大城市綠化建設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綠化水平。深化城市基礎設施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完善城鎮供水、排水、燃氣、供電、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實現城市管理現代化,推進競爭有序的市場化、產業化進程。

5、建設農村基礎設施。以提高農業抗旱防洪能力和完善農村路網為重點,抓好農村標準農田、水利、公路、電網、農村生態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省、市、縣、鄉、村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加快農村人口飲水、水庫保安、農田節水灌溉、山地水利、水土流失治理、河道清水等水利工程以及大中型蓄水工程和跨區域調水工程的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快農村公路建設,逐步改造農村現有的四級路、等級外公路,到2010年基本實現通村公路路面硬化,完善城鄉運輸網絡。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三)構建統籌協調的城鎮支撐體系
城鎮化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必然途徑。要加強城鄉統籌的力度,大力推進生產要素向城鎮合理聚集,形成以區域中心城市為核心、次中心城市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交通發達、信息通暢、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城鎮格局。

1、發展壯大中心城市。按照產業做強、規模做大、功能做優、環境做美的要求,調整優化城市經濟結構,充分發揮港口、鐵路、高速公路、機場等交通樞紐作用,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居住條件,凸顯城市特色,挖掘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品位,增強中心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輻射作用,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加快構建福州、廈門、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充分發揮福州省會城市的帶動作用,凸顯省會中心城市服務全省和區域發展的帶頭效應。發揮廈門經濟特區中心城市的龍頭作用,凸顯先行先試的輻射效應。發揮泉州僑鄉工貿中心城市的先導作用,凸顯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示范效應。三大中心城市要提升城市建設整體水平和質量,擴大城市規模,增強服務功能,提升城區產業層次,促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價值產業的發展,培育區域性要素配置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擴散中心,加快建成能夠有效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極。進一步拓展閩東南沿海城鎮密集帶,構筑在國內具有一定地位和輻射帶動作用的城市圈,形成海峽兩岸相關城市在空間上相互呼應、在經濟上分工協作的格局。

增強區域中心城市功能。漳州、莆田、寧德要從連接和延伸沿海經濟主軸出發,通過規劃引導道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自身優勢,發揮南承北接的通道功能,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臨海工業,強化綜合服務功能,提升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承接、傳導作用,促進沿海城市帶的形成;南平、三明、龍巖要利用京福、漳龍高速公路基本建成后縮短與沿海距離的時空優勢,樹立和增強沿海意識,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集群,振興老工業基地,加強交通設施建設,發揮承東啟西的通道功能,強化縱深推進態勢,拓展腹地,實現連片發展。

2、積極推進城市聯盟。按照統一規劃、整體布局、設施共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要求,淡化行政區劃界限,強化統籌協調觀念,促進城市聯盟體的發展,推進區域內經濟一體化,提升區域城市整體競爭力。從規劃、項目、機制入手,加強城市規劃統一協調、產業布局合理分工、市政和基礎設施相互銜接、各類資源優化配置、生態環境協同保護,加快建立城市間統一的市場準入標準、質量監督體系、綜合信息平臺,促進城市聯盟邁出實質性的步伐。重點構建三個層次的城市聯盟,即經濟聯系緊密的閩江口、廈門灣與泉州灣城鎮密集區的城市聯盟;漳州到寧德的閩東南沿海城鎮密集帶和沿閩江流域的城市聯盟;閩粵贛和閩浙贛等若干跨省域城市聯盟。

3、激發縣域經濟內在活力。發揮比較優勢,創新管理體制,培育特色產業,加快縣域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加大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有序轉移,不斷壯大縣域經濟總量,增強財政實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發揮縣域在區域經濟中的作用,實現縣域經濟與中心城市的聯動發展。加快縣城和重點中心鎮發展,建設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促進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較好、經濟實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的縣級市向中等城市發展。立足市場需求與本地優勢相結合,圍繞縣域重點產業、重點企業或優勢產品,著力培育產業鏈,提高配套能力。統籌協調縣域與鄉鎮資源配置,推動鄉鎮工業升級。積極穩妥地開展部分鄉鎮撤并工作,促進小城鎮發展上水平。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四)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支撐體系

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根本目的。要以人為本,全面發揮人才作用,提高區域創新能力,不斷改善公共服務,形成人盡其才、創新活躍、文化繁榮、衛生安全、保障有力、和諧穩定的社會發展局面。

1、強化人才保障。繼續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樹立以人為本、人才是第一資源、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科學人才觀,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要以能力建設為核心,以市場配置為基礎,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著力建設高素質的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選人才,努力用事業造就人才、用環境集聚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政策配套、機制靈活、環境寬松、人盡其才的人才聚集區。

促進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加強人才能力建設,完善人才柔性引進政策,建立各類人才的能力建設標準框架和人才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政府特殊津貼、博士后等各項制度,加強與閩籍院士、專家的聯系,加快發展留學人員創業園。充分發揮現有人才作用,加強高精尖人才、國際化人才以及通用人才的培養,積極引進和培養一批具有國內外一流水平的學科和技術帶頭人、掌握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的留學人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高新技術的專門人才、具備實用技術的技能型人才、自帶資金來閩創業的經營管理人才,形成人才、項目、技術、資本對接機制,構筑以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待遇為導向的人才高地。

促進人才的流動、激勵和服務。加快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鼓勵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收益分配,建立靈活有效、符合事業單位特點的分配制度。加強以能力建設為核心的公務員培訓,強化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繼續教育。做好與先進地區人才政策的銜接和人才開發的合作,推行人才儲備制度,引導各類人才向重點產業、重點地區、重點項目集聚,在主導產業、優勢學科中形成若干優秀人才群體。加速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建立健全人才市場管理體系,完善人才市場服務功能,促進人才合理有序流動。完善分配激勵機制,健全優秀人才獎勵制度。

2、強化科教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依托,科技中介為紐帶,政府宏觀管理為保障的科技創新體系。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科研機構、科技中心或博士后工作站,充分發揮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用,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條件平臺建設,提高產業技術領域的科技原創能力。創新投入機制,組織實施一批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新技術、新產品。集中力量,加強產學研合作,在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化學化工、海洋技術、生命科學、新材料、生物技術、生物制藥等方面,重點建設若干個具有國際水平和區域特色的產業技術創新基地。加快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突出高新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加強高新技術園區建設。

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法規化、終身化。整合教育資源,推進教育創新,形成與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格局。堅持把能力建設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注重各層次人才的培養,著力提高人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鞏固和提高義務教育,推進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快優質普通高中教育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統籌城鄉教育,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完善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的交叉升學渠道,建立健全殘疾人特殊教育體系,形成學科專業布局合理、層次結構科學、可持續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發展高等教育,擴大內涵,提高層次,加強重點高校、重點學科建設。放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大量培養高技能人才。加快辦學體制改革,規范發展民辦教育。加強在職教育和崗位培訓,構建學習型社會。

3、強化文化建設。加強農村、社區和企業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精品創作和藝術人才培養,重視對文物和文化遺產以及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挖掘。培育城市文化意識和文化觀念,塑造具有鮮明時代氣息的城市文化。實行文化扶貧政策,努力改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加強宣傳文化陣地建設,提升海峽影視制作能力和水平。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大力整合文化資源,鼓勵社會力量辦文化,構筑以旅游、體育、傳媒、文化娛樂業為依托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發展。加快體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努力提高競技體育水平。

4、強化衛生事業。加快建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完善綜合性的集疾病預防與控制、應急預警與處置、疫情收集與報告、監測檢驗與評價、健康教育與促進、應用研究與指導、技術管理與服務等為一體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立醫療救治體系,充分利用現有衛生資源,抓緊建設緊急救援中心、傳染病醫院(病區)或后備醫院等基礎設施。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健全衛生應急機構,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協調和處理工作。建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網絡體系,充分利用現有通信手段,建立統一的信息聯網與共享機制,形成縱橫貫通的公共衛生信息網絡和疫情信息報告網絡。建立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健全衛生監督機構,加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綜合衛生監督執法機制。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加快民辦醫療機構發展。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鼓勵大中型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組織開展縱向合作,不斷拓展服務范圍,形成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分工合理、相互協作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穩步推進農村衛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搞活農村辦醫形式,健全農村衛生服務、藥品監督和藥品供應網絡,加強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醫藥衛生條件。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五)構建外向帶動的開放支撐體系

對外開放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突出優勢。要加快建立和健全外經貿促進體系,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形成以創新促開放、以開放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

1、更好地發揮對臺前沿的作用。積極探索和創造更多的合作形式,全面發展閩臺兩地關系,構筑對臺通商貿易、臺資企業營運、閩臺高優農業、兩岸旅游休閑、科技文化交流等合作基地,努力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成兩岸合作交流的結合部和最活躍的地區。

擴大閩臺制造業合作。推動閩臺產業對接,主動接納臺灣電子信息、機械、石化等產業的轉移,積極推進產業配套,培育新興產業,加快產業集聚,逐步建立閩臺產業合作帶,壯大三大主導產業集群。

提高閩臺農業合作水平。充分發揮福州、漳州兩個實驗區的窗口、示范、輻射作用,大力引進臺灣良種、深加工設備和技術,培育壯大閩臺農業合作龍頭企業,不斷擴大實驗區對臺農業合作的先行優勢,提高農產品保鮮、加工和綠色食品生產水平。

推進閩臺第三產業合作。以金融、貿易、旅游和物流為主,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兩岸物流的中轉作用,推動臺灣現代服務業加快進入大陸市場。加強閩臺旅游合作,創建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有市場、有效益的旅游精品。

優化臺商投資環境。繼續扶持臺商投資區發展,為臺資企業提供全方位、高效率、跟蹤式的優質服務,提升臺商投資區和臺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營造吸引臺資的新優勢,提高引進項目的技術含量,提高利用臺資的水平。

深化閩臺文化科技交流。大力開展以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為根基、地方特色濃郁的對臺文化交流,帶動科技、教育、體育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

拓展閩臺直接往來的深度和廣度。擴大閩臺試點直航成果,提升對臺航運地位,拓展閩臺客貨運輸新途徑,努力推進直接“三通”。充分利用閩臺港口對接的優勢,爭取在條件具備的地區形成若干“對臺貿易區”。

積極推動人員直接往來。充分發揮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澎湖人員直接往來的平臺作用,形成兩岸人員往來的便捷通道。

2、全面提升閩港澳合作水平。充分利用內地與香港、澳門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契機,按照珍惜機遇、優勢互補、重點推進、共謀雙贏的合作思路,積極搭建閩港合作八大平臺。
聯合招商平臺。在相互開展招商活動的基礎上,聯手到海外招商,整合雙方資源,共享合作成果。

基礎設施與公用事業發展合作平臺。繼續推出一批港口、碼頭、公路、橋梁、電力等基礎設施項目以及自來水、公交、污水垃圾和危險廢物處理等公用事業項目和社會事業項目,為港資的進入提供便利。

金融合作平臺。吸引更多的香港金融機構到福建設立分支機構或投資參股,支持具備條件的福建地方金融機構到香港發展,拓展業務,并繼續推動符合條件的福建企業到香港上市。

貿易合作平臺。依托香港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擴大出口,更好地促進福建的對外貿易。

中小企業發展平臺。充分借鑒香港中小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加強合作,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發展層次。

旅游合作平臺。發揮旅游優勢,借助福州、廈門、泉州訪港“個人游”的開放,進一步推進閩港旅游合作。

物流業合作平臺。加強閩港物流企業在貨運、倉儲及相關信息處理和咨詢業務上進行合作,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

人才合作平臺。采取項目合作、高薪聘請、短期聘用、人才租賃、技術入股等形式,加快從香港地區引進管理、法律、金融、科技等方面的福建急需的人才。有計劃選送技術和管理骨干赴香港地區學習進修。

推進閩澳四項合作。充分發揮澳門與歐盟、葡語系國家、與臺灣地區的聯系平臺和娛樂、經貿、商務、酒店、金融等行業發展的服務平臺的作用,推進閩澳在商務、中小企業、旅游和服務業四個方面的合作,促進閩澳共同繁榮。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3、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堅持市場多元化和以質取勝,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鞏固傳統出口市場,深度開發發達國家市場。加強與東盟、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國等經貿合作,拓展非洲、拉美、中東、東歐、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市場。積極承接服務外包業務。著力吸引更多的跨國公司投資,建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營銷中心和地區總部。鼓勵外資企業通過增資擴股、購并重組等途徑,嫁接、改造各種所有制企業。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建立優勢產品的境外生產、營銷和服務網絡,鼓勵企業開展境外資源開發和技術研發。大力發展對外工程承包,加強對外勞務合作。

積極推進廈門象嶼、福州馬尾“區港聯動”,組合保稅區與港區的政策和功能優勢,以發展物流產業為主,廣泛開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市場和轉口貿易業務,促進保稅區成為區域性物流中心,逐步向自由貿易區轉型。

充分發揮僑鄉和新華僑華人的作用,利用閩商和華商網絡,擴大海外聯系面,推動海外僑胞來閩投資興業,進一步做好“理解僑心、凝聚僑力”工程,保護、引導好他們建設家鄉的積極性,拓寬新的僑力資源,促進引資、引智和開放型經濟發展。

(六) 構建互利共贏的協作支撐體系

區域協作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必然選擇。要加強與兩大三角洲及鄰省和內陸省區的經濟合作,促進區域資源的無障礙流動,形成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相結合的區域協作模式,更好地發揮集聚效應、聯動效應、協作效應,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擴大多領域、多層次的區域協作。加快基礎設施對接,積極推進一批沿海通道項目、沿海與內地的通道項目、電網連接項目、信息網絡項目等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區域間要素流動通道。充分發揮福建的出海口功能,共享港口資源,擴大內地省份的開放窗口和發展空間,開拓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內陸腹地。加快產業對接,引導和鼓勵區域間產業分工和轉移,形成優勢互補、協作配套、共同發展的產業布局,提高區域間整體產業水平。加快企業對接,積極鼓勵社會投資和民營企業參與區域合作,引進更多的企業經營總部、銷售總部和研發總部落戶,形成企業間的緊密聯系。加快人才對接,共同培育科技市場和人才市場,采取聯合辦學、定向培養、委托代培等多種方式,開展人才的聯合開發。加快資金對接,通過發行投資債券、設立投資基金等方式,促進資金的橫向融通,
整合區域間金融資源。加快旅游對接,逐步推進區域間無障礙旅游,推廣區域旅游精品線路,共同開發旅游客源,打造區域旅游品牌。

2、建設統一有序的市場網絡。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專業市場與產業集群相結合、商品市場與物流配送中心相結合、外貿與內貿相結合,發展大市場、大流通、大貿易。大力推進市場開放,發展現代流通方式,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形成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有效集聚。結合內陸省份的資源優勢,消除限制商品流通的地區障礙,建立省域之間統一的市場標準、質量監督體系,形成發展有序、各具特色的區域共同市場。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信息設施,加快建設以福州、廈門和泉州為中心的要素市場體系,促進資本、土地、人才、技術、產權等各類專業市場和特色市場的合理布局。加強政府信用建設,提高企業信用水平,加快建立信用服務體系,形成良好的社會信用秩序。

3、建立區域協作長效機制。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高效務實的原則,遵循市場規律,淡化行政區劃意識,推進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不斷密切區域間交往。充分發揮閩粵贛、閩浙贛皖等區域協作機制的作用。建立政府高層聯席會議制度、專業部門和市縣對口聯系制度,從具體項目、具體工作入手,重點加強區域交通體系、市場體系、信息資源共享、旅游合作、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協調配合。

(七)構建可持續的生態支撐體系

生態文明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顯著標志。要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建設綠色海峽西岸,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經濟區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形成生態良性循環、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生態效益型經濟發達、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

1、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相協調。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礎上,認真研究解決人口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研究人口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提出科學的預測和應對方案,建立適應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指標體系。創新計劃生育工作的思路和機制,改進和完善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體系,依靠宣傳教育、科技進步、綜合服務等措施,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流動。積極探索建立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有利于計劃生育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

2、促進生態效益型經濟發展。科學組織生產布局、工藝流程,建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模式,推進資源節約與保護利用。大力推廣生態農業,建立高效持續、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系統。抓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加強農產品源頭治理,建設覆蓋全省、專業高效、布局合理的農產品安全衛生質量監控體系。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環保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加快工業園區整合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探索建立循環工業鏈和共生產業群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

3、促進自然資源永續利用。以提高資源保障能力為目標,構建有序開發、有償利用、供需平衡、結構優化、集約高效的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新格局。全面實施對重要生態功能區搶救性保護、重點資源開發區生態環境強制性保護、生態環境良好區和農村生態環境積極性保護,以及風景名勝資源嚴格保護,維護生態平衡,保障生態安全。繼續推進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示范區建設,加強動植物種資源保護,恢復和發展珍稀物種資源。引導和規范生產消費行為,推廣節水、節能、節材、節地、降耗新技術。保護基本農田,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加強圍墾建設的環境保護。合理利用森林、水、海洋、風景名勝、礦產等各類資源,提高可持續開發能力。

4、促進人居環境自然和諧。積極創建園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以及綠色社區和環境優美鄉鎮,大力營造綠色休憩場所,努力實現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一批有利于身心健康、布局合理、舒適宜人的生態城市、生態社區、生態村鎮。綜合整治城市環境,強化生態環境監管,嚴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支持老工業基地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著力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問題。深化“五江兩溪”和跨省江河的水污染與生態破壞綜合整治,提高流域水環境質量,保障飲用水安全。

5、促進農村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加大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力度,控制和削減農藥、化肥以及養殖業污染。優化農村能源結構,加快沼氣工程建設,促進農村家居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和農業生產無害化。采取工程、生物措施和農業耕作技術相結合,加快重點水土流失區綜合治理,恢復植被,提高地力,改善生態環境。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八)構建安全可靠的防災減災支撐體系
防災減災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內容。要著眼于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堅持“統一規劃、標本兼治、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防災減災體系,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江海堤防工程體系。重點建設閩江、晉江、九龍江、汀江、賽江、木蘭溪等主要江河流域防洪設施和縣市城區防洪堤工程、重點海堤工程,建立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防洪防潮工程體系。

蓄水工程體系。加大蓄水骨干工程建設力度,在主要江河流域和水資源短缺區域建設一批具有蓄水、調洪、發電、供水等綜合功能的蓄水工程。

洪水預警體系。推進江河洪水預警報系統及防臺風反饋預警系統、衛星通訊系統、縣級城區洪水預警報系統、水庫水閘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建設,完善防汛指揮系統,提高防洪興利調度水平。

水利工程除險保安體系。重點對大中水庫和水閘工程進行除險加固,實現大中型水庫正常運行,降低小型水庫病庫率。

中尺度災害性天氣預警體系。完善優化中尺度天氣綜合監測網、信息通信網和省、市、縣三級綜合氣象服務系統,加強氣象技術保障體系建設,提高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能力和氣象預報準確率。

漁港(避風港)防災減災體系。發揮一級漁港的輻射作用,形成沿海重點漁區布局合理、大中小船型兼顧、生產配套條件完善的漁港(避風港)防災減災體系。

沿海防護林和主要江河流域生態公益林保護體系。重點抓好基干林帶建設,加快老林帶更新與農田林網造林,推進沙荒風口治理,提高抵御風沙等自然災害侵蝕的能力。實施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兩大工程,提高主要江河流域的森林蓄水功能,改善生態環境,保持江河源頭及兩側水土。

農林牧漁病蟲害防治減災體系。控制農作物重大病蟲危害損失,提高農作物病蟲預測預報準確率。加大動物疫病控制力度。切實控制主要森林病蟲害成災率,提高有效防治率、監測覆蓋率、產地檢疫率。加強水產病害、疫情和預測防治。

防震減災體系。全面提高城鄉防震減災能力,完善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及重點監視城市防震減災基礎設施,進一步健全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體系。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防災減災預警系統。有計劃地開展災害點的治理或對位于險區的村莊和居民進行避險搬遷,預防和減少地質災害的危害。

森林火災防治體系。加強森林火災預警監測和撲救指揮體系建設,加大生物防火林帶,防火阻隔帶建設力度,全面推進專業化撲火隊伍建設。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九)構建和諧社會的管理協調服務支撐體系

建設和諧社會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客觀要求。要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
1、推進管理體制創新。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方式,拓寬服務領域,不斷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大力發展電子政務,優化行政流程,簡化辦事程序,提高服務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實行行政管理重大問題、重大事項的公開制度,嚴格遵循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做到決策過程公開、實施情況公開、運作結果公開。完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發揮城鄉社區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加強和改進對各類社會組織的管理和監督,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的合力。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積極穩妥推進行政區劃調整,優化城鎮結構,促進區域經濟加快發展。既要保護較發達地區、優勢產業和先富群體的發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視和支持欠發達地區、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群眾的發展愿望,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造精神,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2、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金保工程”建設,加強街道(社區)和農村重點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完善就業服務和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體系,提高區域社會保障能力。健全基本養老制度、失業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拓寬社會保障資金來源渠道,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擴大社會福利資金來源,推進福利社會化。積極探索并大力促進集“派遣就業、技能培訓、社會保障、依法維權”于一體,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務派遣工作,鼓勵自由擇業、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多渠道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就業技能培訓、職業介紹和就業指導,建立市場就業長效機制。健全再就業援助制度。繼續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加強社會救助,發展老齡事業和殘疾人事業。

3、促進社會安全穩定。圍繞建設“平安福建”,突出政治穩定、治安穩定,兼顧經濟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立足區位特點,著力解決影響政治穩定的突出問題,積極化解矛盾糾紛,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專群結合、依靠群眾,加強和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始終保持對犯罪分子的高壓態勢,加大打擊力度,增強打擊實效。依法打擊經濟犯罪,加強預警、防范和管理,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努力創造團結和諧的政治環境、安定穩定的治安環境、公平競爭的經濟環境、規范有序的法治環境、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

4、建立健全應急機制。堅持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思想,做好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思想準備、預案準備、機制準備和工作準備,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圍繞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及時排除隱患,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加快防空基礎設施建設,強化重要目標的防護工程。建立完善的社會信息反饋網絡,健全預警預報責任制,確保信息渠道的暢通。加強應急專業隊伍和志愿者隊伍的培訓,做好防災救災知識的宣傳工作,定期開展組織演練、演習,增強全社會群眾防災救災意識和能力。加強公共安全的科學研究,采用先進的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最大限度降低公共突發事件造成的危害,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5、切實維護群眾利益。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積極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善于運用說服教育、示范引導和提供服務等方法,凝聚和激勵群眾,不斷提高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重點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解決好城鎮房屋拆遷、農村土地征用和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暢通人民群眾信訪渠道,及時掌握深層次、動態性、預警性信息,妥善處理群眾來信來訪。深入基層,認真聽取群眾意見,教育引導群眾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增強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切實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困難,努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五、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保障措施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牽動全局,關系長遠,任務艱巨,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各個部門的切實努力、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各級各部門要圍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主動融入、準確定位,整合優勢、連片發展,提升層次、形成合力,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一)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各級干部要深刻領會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加強學習,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明確目標,找準位置,主動呼應,主動對接,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各項建設任務的落實。銳意創新,積極拓展發展空間,不斷提升工作層次。加強宣傳,營造良好氛圍,增強發展合力,把社會各界和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上來。

(二)項目支撐,全面帶動。不斷創新項目帶動,把項目帶動貫穿于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全過程。通過項目帶動,促進生產要素聚集,形成活躍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優化配置社會資源。保護利用自然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良性循環,不斷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促進發展后勁的增強,精心建設一批牽動全局的重大項目,實現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促進機關作風的轉變,充分運用項目管理的理念、機制和方法,抓基層、抓具體、抓落實,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務水平;促進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能和價值。

(三)創新機制,激發活力。結合實際,尊重規律,緊跟形勢,不斷創新,形成促進發展的良好環境。深化體制改革,著力推動農村改革不斷拓展、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社會領域改革不斷突破、投資體制改革不斷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推進。提升民營經濟,放寬市場準入,進一步消除體制性、政策性障礙,支持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做強做大。拓寬政策空間,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任務不斷推出發展新舉措。優化發展環境,規范各類稅費征管,依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四)轉變職能,依法行政。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建設對人民負責的政府。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公共管理職能與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能的關系。改善政府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更多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管理經濟,保證市場監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創造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環境,建立健全防范、化解社會矛盾的運行機制。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切實做到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加快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促進行政權力與責任緊密掛鉤、與行政權力主體利益徹底脫鉤,實現權責統一。

(五)聯動發展,共同繁榮。發揮比較優勢,創新協作機制,拓寬協作領域,促進區域發展目標、戰略布局、重大舉措的聯動,增強區域整體競爭優勢。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區域發展規劃的研究和制定,進一步優化區域經濟結構與布局。發揮政府對區域發展的協調和指導作用,構建區域大交通體系,推動統一大市場建設,實現區域信息資源共享,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快經濟融合,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提升區域發展水平。

(六)加強領導,協調推進。全面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核心,以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為關鍵,以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重點,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為基礎,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抓住重點、整體推進,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建新機制、增長新本領,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實選人用人公正機制,讓能干事的有舞臺、想干事的有機會、干成事的有獎勵。夯實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基礎,不斷增強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抓好理論武裝和思想政治工作,重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增進精神文明建設實效。堅持不懈地開展黨風廉政建設,落實反腐倡廉長效機制,加強行風建設,加大行業糾風、執法監察、效能監督的力度,確保政令暢通、紀律嚴明、作風端正。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發揮人民政協的作用,加強與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聯系。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和社團組織的積極作用。加強國防動員和教育,做好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促進軍政、軍民團結,廣泛動員和聯合各方面力量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來源:福建日報

編輯:weim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行唐县| 大丰市| 新龙县| 颍上县| 顺义区| 诸暨市| 佛山市| 高碑店市| 榆社县| 长子县| 进贤县| 两当县| 雅江县| 仪征市| 剑河县| 阳江市| 时尚| 麦盖提县| 广汉市| 灵丘县| 巩义市| 苍南县| 昔阳县| 赣州市| 仁化县| 交口县| 龙川县| 博乐市| 宁海县| 周口市| 青龙| 黑山县| 抚顺市| 布尔津县| 神池县| 土默特右旗| 论坛| 中牟县| 浙江省| 平原县| 墨竹工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