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7月11日武漢消息 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暨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為期一周的“第四屆湖北武漢臺灣周”活動今日在武漢落幕。本屆活動以“海峽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為主題,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張克輝為活動揭幕,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等兩岸400余位嘉賓參加了活動。
活動期間,漢臺兩地農業合作結碩果,在“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合作與交流”項目簽約會上簽約項目17個,成功引資15億元。臺灣代表團還考察了武漢東西湖區臺資企業、紅石榴新村的發展和投資狀況,參加了第二屆武漢知音故里(蔡甸)蓮藕文化節和苗栗路開街儀式,并參觀了武昌起義紀念館和三峽大壩等知名景點。七天里,臺灣代表團充分考察了武漢乃至湖北的投資環境、領略了鄂文化的精粹,感受到了同根同源的民族自豪感。
漢臺農業交流結碩果,兩地達成15億元的合作項目
在“湖北武漢臺灣周·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合作與交流”活動項目簽約會上,兩地簽約合作項目17個,總投資金額達15億元。簽約項目涉及農業園區開發、農產品養殖、保鮮、加工、酒店餐飲、汽車銷售及零部件等多個領域,其中僅武漢臺灣(兆豐國際)現代都市農業科技休閑園投資總額就達3億元。
兩岸農業專家學者就漢臺農業合作、特別是武漢農業發展潛力進行了交流,達成了今后更深入合作的基礎。臺灣養殖漁業產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陳振崑,已經來武漢考察過兩次了,他十分看好武漢的漁業發展,他告訴記者,漢臺合作發展漁業“前途無限。”
在對東西湖區臺資企業、紅石榴新村的發展和投資狀況考察中,許多臺商和臺農更堅定了投資武漢的決心。在臺灣從事花生種植和加工的林松德先生告訴記者:“臺灣地太少,不利于大規模機械化種植、人力又比大陸貴,不利于農業的發展,所以考慮來大陸投資。看到統一企業在大陸發展,我們都有了信心。”另外,他的弟弟、連襟都在大陸有投資,這些年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他們還告訴我很多大陸投資的優惠政策,這次我來武漢就是打算投資的。”
千絲萬縷漢臺情,兩岸都是一家人
為促進漢臺兩地的文化交流,加深漢臺兩地的地域了解,繼臺北路、高雄路、云林路、馬祖路之后,武漢市區第五條以臺灣縣市名稱命名的“苗栗路”于臺灣周期間在江岸區開街。 作為此次中國國民黨苗栗縣黨部訪問團的領隊,江村貴在開街儀式上致辭表示,這是他第三次來到武漢,每次來都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對于此次苗栗路的開街,他認為是武漢和苗栗兩地互利雙贏的交流,這表明海峽兩岸的親情與血脈是切割不斷的。江村貴用“隔海難隔心,同胞手足情”表達出了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
前來參加活動臺灣代表訪問團一行還參加了第二屆武漢知音故里(蔡甸)蓮藕文化節開幕活動。臺商投資2億多元的六大蓮藕項目也在開幕式上簽約。在蔡甸,臺灣客人品嘗了中國最優質的蓮藕。臺灣農業專家邊吃邊告訴記者,“蔡甸的蓮藕質量很好,咬一口千絲萬縷,就將像兩岸的關系一樣。”
歷史不能忘卻,民族魂一脈相承
武昌是辛亥革命首義之地,孫中山在這里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并一舉光復武昌。此次前來參加武漢臺灣周的國民黨退役將軍團參觀了辛亥革命博物館,對這里有著特殊的情結和剪不斷的情誼,對于博物館內的每一個人物和房間都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有的老將軍甚至比導游知道的還詳細。導游感嘆說:“今天遇到行家了,這些老人家對這里的了解不亞于我們,問的問題也夠專業。”將軍團里的林老先生眼睛濕潤地告訴記者,“看著這里的一草一木,想著這些年國民黨的興衰起伏,真是感慨萬千啊。我們老了,我們已經不能再為國家做什么了,但歷史不能忘,國民黨要振興啊!”
如果說辛亥革命博物館是勾起國民黨老將軍回憶的地方,那么三峽大壩的壯觀就是激起所有人民族自豪感的地方。在湖北宜昌,當臺灣代表團的代表站在三峽景區壇子嶺上極目遠眺,觀望整個三峽水利樞紐的宏偉建筑,聽導游講解大壩建設和建成后的環保、產電量時,幾個臺灣代表竟不約而同地贊嘆了一句:“中國人不得了啊!”大家話一出口,相視而笑。接著“偉大”、“改天換地”、“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等贊嘆聲不絕于耳。在這里,大家都被這浩大的工程震撼,溢于言表的民族自豪感證實了兩岸人民同根同源的同胞情誼,流淌在中華民族的靈魂里。
自2004年9月首次舉辦“湖北武漢臺灣周”以來,武漢市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四屆“臺灣周”活動。截止2006年底,武漢市已累計批準成立臺資企業809家,投資總額達29億美元。現在,“湖北武漢臺灣周”在島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成為武漢乃至中部地區較有影響的對臺交流與合作的品牌活動。更重要的是,通過臺灣周活動,凝結了兩岸同胞情誼。
8月,武漢還將舉辦兩岸教師交流活動,屆時將有百名臺灣教師、教育工作者來漢進行交流,將再書兩岸教育文化交流的亮麗一筆。(于曉亮)
2007年7月6日-11日,第四屆湖北武漢臺灣周在武漢舉行。此次活動以“海峽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為主題,吸引了兩岸400余嘉賓參與,會上達成的漢臺兩地農業合作項目17個計15億元。(攝影: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