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之西,有一個地方叫文夾(今名文甲),為湄洲灣出入的要沖。礁石夾雜,分布其地。有一次有艘商船經過這里遭到巨風襲擊,船角觸礁,海水涌進船艙,情況十分危急,船中人哀號求救,媽祖知道后,非常焦急,忙對村民說:哆頭商船即將沉沒,應趕快前去援救。可是大家看著狂風巨浪,不敢向前。在這緊急關頭,媽祖信手將腳邊小草,找了幾根,拋向大海。剎時間,幾根小草變成大杉,排駕流向船旁,商舟有大杉相附,于是不致沉沒。不一會,風平浪息,船上的人相慶大難不死,都以蒼天相助,互相慶賀。待到將船靠岸,忽發現大木不知去向,經詢問鄉人,才知化草成杉附舟,乃是媽祖的神奇功力。這就是傳說中的《化草救商》。
話說當時湄洲嶼西北方有二神:一聰而善聽,號順風耳。一明而善觀,號千里眼。二神經常出沒作崇,村民甚受其苦,祈求媽祖懲治。神姑于是混雜在婦女當中上山采摘,經十余日,方與之相遇。二神誤以為媽祖是民間女子,將近前,經媽祖將手中絲帕一拂,遂霾瘴蔽空,狂風卷地,兩怪仍持斧疾視。媽祖說:敢擲下你們手中的斧么?他們竟然丟下,但再也收不起來,因而咋舌伏法。兩年后,二神又出來作崇。這次是在水上出現,乘濤騎沫,沉浮滾蕩。當時巫覡都治不了它們。媽祖說:“江河湖海,水德攸鐘,彼乘旺相之鄉,須以土木方可克之。”于是演起神咒,林木震蕩,呼呼作響,沙石飛揚,二神無處躲閃,于是拜伏在地,愿歸依媽祖。神姑乃將他們收之為徒,作為耳目,為拯救海難,驅惡揚善效力。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媽祖時年二十八歲。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媽祖對家中人說:“我心好清凈,不愿居于凡塵世界。明天是重陽節,想去爬山登高。預先和你們告別。”大家都以為她要登高遠眺,不知將成仙。第二天早上,媽祖焚了香,念了經,與諸姐說:“今天要登山遠游,實現自己的心愿,但道路難走而且遙遠,大家不得與我同行,”諸姐笑著安慰她說:“要游去游就是了,何須多慮呢!”媽祖于是告別諸姐,直上湄峰最高處,這時,只見湄峰頂上濃云四合,一道白氣沖上天空,仿佛聽見天空有絲竹管弦奏起的仙樂聲,直徹云天,彩虹輝映,媽祖乘長風駕祥云,翱翔于蒼天皎日間。俯視人世,若隱若現。忽然彩云布合,不可復見。湄洲人仰頭望去,無不欷噓驚嘆。此后媽祖經常顯靈,鄉親們時常能看到她在山巖水洞之旁,或盤坐于彩云霧靄之間,或朱衣飛翔海上。常示夢顯圣,救人急難,護國佑民。于是鄉里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敬奉,后人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
媽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馳,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
(來源:新華網)
編輯:大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