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10月20日消息 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已經在海南博鰲隆重閉幕,在論壇閉幕式上國共兩黨達成了7項共同建議,中共中央臺辦主任陳云林宣布了促進兩岸農業交流的20項優惠措施,無疑宣示著兩岸經貿交流尤其是農業交流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此外,作為本次兩岸農業論壇的配套活動,海峽兩岸農業合作成果展覽暨項目推介會在廈門舉辦得也很成功。通過這次的兩岸農業合作論壇,臺灣的農業無疑找到了一個新的春天。
國共兩黨將兩岸的農業合作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兩岸農業合作論壇是在2005年4月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會談新聞公報中“關于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臺”的共識的基礎上舉辦的,是國共兩黨繼續開展政黨交流與對話的一次重要活動。
本屆兩岸農業合作論壇是由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海研中心和國民黨國政基金研究會共同舉辦。原本計劃是在臺北舉行,并且邀請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主任陳云林赴臺北參加論壇。但是,因為臺灣當局的阻撓,未能成行。國共兩黨對此次兩岸農業合作論壇都高度重視。出席本次論壇的大陸方面幾乎包含了所有涉及到兩岸農業合作的部門和單位,例如農業部、商務部、財政部、交通部、國土資源部、海關總署、工商管理總局、質檢總局、林業局、水利部和中國農業銀行等,幾乎均派出副部級官員出席。
正如新黨主席郁慕明所說的,本屆論壇為兩岸的農業合作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從深度、廣度、高度、亮度來探討兩岸農業的發展。是既2005年連戰“和平之旅”、宋楚瑜的“尋根之旅”之后,兩岸關系發展的又一個春天。記者采訪了多數參加論壇的農民代表,他們都一致肯定了此次論壇的舉辦,通過這次活動,讓臺灣的農民真正地看到了大陸的農業投資環境,深刻地了解了大陸的市場,臺灣農民也有了另一個角度的思考,更堅定了他們來大陸投資農業的決心和信心。
農業論壇為兩岸農業的合作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次農業論壇主要是圍繞加入WTO后兩岸農業合作面臨之機遇與挑戰、當前兩岸農業合作模式之探討、兩岸農業合作發展之問題與對策三個議題展開研討。雖然論壇歷時只短短幾個小時,可是兩個專題報告、18篇論文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對兩岸農業合作與交流做了全方位的探討。學者從經濟學原理、市場經濟規律等宏觀的角度分析了當前兩岸農業存在的問題,深刻分析兩岸的“優勢互補”,提出“利益共享”的發展道路,進一步探討兩岸農業合作的模式。農民業者則是從兩岸的農業合作實踐、兩岸農業的基本態勢等方面更務實地反映了問題所在,提出兩岸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如何建立產供銷一條鏈、如何更有組織性、有計劃地在大陸投資農業、如何加強臺灣優質農產品進入大陸市場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論壇讓兩岸的專家、學者以及農民業者都深刻認識到以全球化的視野來看待兩岸農業發展的問題,加強兩岸農業的合作,將大陸的農業資源、勞動力、科研成果與臺灣的資金、應用技術、農產品運銷系統等優勢有機結合在一起,整體提高兩岸農業的國際競爭力,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農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讓臺灣農民有了法律的保障
在陳云林主任發布的20條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新舉措中,包括嚴格區分“臺灣產地水果”與“臺灣品種水果”,防止仿冒的“臺灣水果”魚目混珠,照顧到臺灣農產品生產成本和附加值,保護臺灣農民的利益。眾所周知,兩岸農業交流和合作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農業技術、優良品種或者種苗的引進,以及農產品商標與品牌的保護等。由于兩岸關系未正常化以及未建立有效的保護機制,在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中逐漸出現農業技術或者優良品種的非法轉讓、農產品商標或者品牌被相互搶注,已對兩岸農業交流和合作帶來了負面的影響。農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的提出,體現了大陸方面對保護農業技術與科技的決心,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了臺商的利益。但是,農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要真正有效地實施,還需要研究出一套操作性強的實施措施,這對大陸的有關方面也是一個新的挑戰。因為有了法律的保障,臺灣農民才能更放心地來大陸投資,大陸才能引進更多的高新農業技術,提高兩岸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快兩岸農業發展的進程。
拓展農業合作渠道 建立多功能型的農業行業協會
在本次論壇中,提及到最多的兩岸農業合作的問題與障礙無非就是農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農民創業的融資、產供銷系統的建立等等。農業行業協會的建立無疑成為解決兩岸農業發展障礙新的出路。我們知道,臺灣的農會有著悠久的歷史,主要職能是直接服務農民經濟活動,如金融服務、技術服務、生產規劃、生產資料供應、產品開發、生產管理、產品營銷、品牌管理、價格保護等。臺灣的農會制度實際上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目前,大陸也開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建立相關的農業行業協會,并制定相關的法律來保障農業行業協會功能的實施,發展農民經濟體系,走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三通”依然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但是,現實地看,要推進兩岸早日實現直接“三通”,加強兩岸農業合作,仍需要克服重重障礙。連戰也指出,要提升兩岸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首要問題就是要解決“三通”。兩岸沒有實現直接“三通”,運輸時間長,運距遠,運輸成本高,加上水果和蔬菜都是鮮活產品,需要冷鏈運輸,這就進一步加大了運輸成本。如果兩岸不能直接“三通”,在成本上,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而極具現實緊迫性的是直航問題,已到了必須盡快解決的時候。不斷發展的兩岸經貿交流,無論是臺灣農產品的及時銷售,還是臺資企業的頻繁商務往來,以及兩岸廣大觀光民眾,都越來越需要兩岸有最便捷的交通保障。如今,各種基礎條件已經具備,“三通”早已不存在所謂的“研究需要”。因此從兩岸融合的歷史潮流看,加強經貿交流合作,早日實現“三通”,進而推動兩岸在各方面的關系發展,始終是最有價值的現實路徑。(謝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