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交流 成長”陜師大營員活動心得(五)
丙申蘭月,有朋自臺灣來,不亦樂乎。花徑親掃,蓬門自開。鼓瑟鼓琴,和樂且珍。古都西安,歷朝十三,周秦漢唐,盛世雄渾。晨鐘暮鼓,丹霞翠壁,終南山下,八水環(huán)繞,鐘靈毓秀,人杰地靈。中華始祖,軒轅黃帝,承天御地,馭龍升天,福佑子孫,功業(yè)相繼。倉頡造字,漢字起興。乾陵合墓,長相廝守,無字之碑,功過人心。文廟碑林,書法薈萃。觀名勝古跡,聽名師講授,醍醐灌頂,終生難忘。詩文言志,書以載道,側勒努趯,策掠啄磔,下筆處皆為人之精神。筆底龍蛇,大氣磅礴,鐵劃銀鉤,汪洋恣肆,顏筋柳骨,臻妙入微,遒媚勁健,揮灑自如。以筆為橋,以字為禮,得交摯友。白駒過隙,離別在即,執(zhí)手淚眼,依依不舍。寒來暑往,友誼長存,淺淺海峽,不隔深情。得參此盛事,幸甚至哉!(馬潤馨)
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七月十一日,有朋自遠方來,喜雨相迎。
這些天,越過一灣淺淺的海峽,黃帝陵,兵馬俑,碑林,乾陵,我們一同越過千年深深的歷史,感受黃土地上中國文化的厚重與堅實。
七月十二日,徒步黃帝陵,山雨相伴。
下山道中遇雨,穿林打葉聲簌簌,比起城市里的車馬喧囂,空山雨聲風聲落葉聲可稱得上是天籟了。剛到山腳下天氣便放晴,回首已是萬里晴空。此番遭遇竟和東坡“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沒有去過臺灣,卻讀過,聽過有關那里的人和事。從小學的一篇名為《寶島臺灣》的課文起,便心向往之。這次得與同胞,同好交流,由衷地欣喜。他們是我對臺灣當今大學生最初的也是最切身的印象。無論是謙和有禮,還是活潑健談,抑或溫暖貼心,總能讓人覺得舒服。爬山辛苦,卻總能看到他們臉上爽朗的笑容,聽到他們萌萌噠臺灣腔。在飯桌上聽老師講諸子百家,聽姐姐們講書畫藝術的靈感,娓娓道來,不失為樂事。
穿插八天的講座,有幸聆聽名師們的教誨,倍感榮幸,獲益匪淺。三次現(xiàn)場書法創(chuàng)作,欣賞到或瀟灑飄逸,或娟秀靈動的漢字之美,自愧忝列其中,心有戚戚。老師們精心準備安排的活動行程,游古地,懷古事,緊湊而充實。
經過短暫的相處,三言兩語間,從生疏到熟識。縱使風土人情各異,一衣帶水,咫尺天涯,同根同源的文化拉近我們彼此的距離。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后會有期。(安慧中)
長安綺夜游,躊躇不忍歸。黃陵懷春露,祀典恭告成。兵俑男兒情,恢弘世人驚。師友相為樂,談笑話周唐。撫弦彈水月,侍墨話友情。相逢遇知音,遍唱陽春曲。同食漢中味,同根相聚親。
俗語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們,我親愛的同胞伙伴,是一種緣分,我們從初識時的相視生澀到后來的說笑玩鬧,相逢是緣,相知是福。
一字一世界,在漢字藝術的世界中,有舞者之姿,有山河之顧盼,有人世之喜悲,更有蒼茫人生的希冀與盼望。一點一橫,一豎一撇,我們執(zhí)筆凝神,恣肆揮灑;一捺一鉤,一提一折,我們聚齊悟心,酣暢潑墨。
筆心無為,隨意揮就,兩岸學子,以字會友,翰墨傳情,妙哉!妙哉!(吳迪)
“惟我始祖,聖啓乾坤。軒轅黃帝,承天御地。設官舉賢,人文初祖……”這幾日感觸最深的,當屬在黃帝陵公祭時,楊渡先生一字一頓、莊重凝慎地誦讀祭文的情景。懷祖思歸是一種本能,書畫藝術是一種情懷,交流雅集是一種方式;它們都無關乎歷史、無關乎政治,凡此種種,一旦進行,便如逢霖之芽,開始深深扎根,開始在土中四處伸展求索。清脆的鼓點加上滄遠的嗩吶,三鞠躬畢,讓人再無敢言他。惟留敬仰,驅足而行。
夏令營時間不長,卻恰到好處,似一位遠行的浪子剛好回到家鄉(xiāng)待上幾日;剛開始時,也許還有些許別扭與不習慣,但只消得一兩日,便融入其中了,再想脫離出來,卻不是一兩日可完成的事情了。墨寶遺長安,斯人當遠行,就在逸興遄飛之際,我們即將迎來的,也是最不愿見到的分別。
那又何妨?同根同源,不是嗎?
當然。因為,你與我的姓名,同是炎黃。(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蔣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