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2016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中要求,東北地區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活力、內生動力和整體競爭力。一年多過去,東北地區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又面臨怎樣的困難和問題?處于新形勢下的東北,如何抓住新機遇,迎來新發展?
近日,《經濟日報》派出調研采訪組,奔赴沈陽、大連、哈爾濱、長春4個城市進行調研采訪。這4個城市均為副省級城市,是支撐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脊梁。在采訪中,調研組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條主線,重點采訪了東北地區在調整產業結構、激活生產要素、打造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做法。
作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東北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更是全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然而自2014年以來,東北經濟持續低迷,這其中有國內外大環境的原因,更和東北地區產業結構等個性方面原因分不開。
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東北地區更是進入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加快推進結構調整是必須打贏的攻堅之戰。《經濟日報》記者在沈陽、大連、哈爾濱、長春四城市調研時看到,東北廣大干部群眾正在以枕戈待旦的緊迫感和艱苦創業的實干精神,知難而進,著力推進結構調整,努力開創振興發展新局面。
“加減乘除”一起做
產業結構偏重、民營經濟偏弱、創新人才偏少,這是東北經濟發展的主要掣肘。
“當前全省經濟轉型仍處于傳統產業集中負向拉動與培育新動能、新增長領域相互交織、相互賽跑的關鍵時期,決不可有絲毫的自我滿足和精神懈怠”,黑龍江的這一判斷,應該說也適用于整個東北地區。
形勢一度十分嚴峻。以大連為例,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0.2%,從2014年8月份開始,在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雙重疊加的不利影響下,工業經濟主要指標出現大幅下滑,到2015年一季度,全市規上工業經濟增速降到了近年來的最低點。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林木西認為,如果在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沉下心來,加快結構性調整步伐,即使暫時來看經濟增速下降,卻可為今后的振興奠定扎實基礎。在這方面,東北老工業基地具有巨大的調整空間和發展潛力,關鍵在于全面落實。
作為黑龍江的龍頭,哈爾濱2016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1.3∶31.1∶57.6,哈爾濱市發改委綜合處處長李佰權分析說,一產占比高、二產占比低是哈爾濱發展的軟肋。第三產業雖然占比高,但在內部結構上卻是低端的多,高端的少。
“說一千道一萬,結構性問題是核心。”哈爾濱市政府研究室綜合處處長夏琦分析說,哈爾濱的產業有一定基礎,工業門類齊全,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產業規模偏小、結構比較差、效益比較低、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立足于這個判斷,哈爾濱將產業項目建設作為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抓手,堅持一產抓特色、二產抓提升、三產抓拓展。發力的靶向,則是既有國內總需求增長空間,又有自身鮮明供給優勢的領域,著力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這3篇大文章。
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東北各地正在發生積極變化——
6.4∶51.9∶41.7,5.3∶40.3∶54.4,這兩組數據,分別是2012年和今年上半年大連三次產業的占比。通過大力發展港航物流、金融、信息服務業、旅游等現代服務業,不到五年的時間,大連的服務業比重增長了近13個百分點。2014年到2016年,大連戰略性新興產業三年的增速均超過10%。今年1至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9%,高出全國3.2個百分點。大連市市長肖盛峰說,這幾年,大連基本不把數據特別是GDP數字看得那么重,而是重點看結構調沒調過來。現在看,大連的結構優化已經邁出了可喜的步伐。
為擺脫“一汽打噴嚏,長春就感冒”的單一產業格局,長春明確提出在不斷做大做強汽車、農產品加工兩個千億級產業的基礎上,重點將先進裝備制造、光電信息、生物及醫藥健康、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和大數據等產業培育打造成新的千億級產業。經過多年的調整,長春優勢產業仍然發揮著支撐帶動作用,但結構已經發生積極變化——汽車產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最高時的72%下降到去年的58%,下降幅度達14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產業產值占比提升了3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達到18%,比2010年提高8.6個百分點。
在產業項目的強力牽動下,哈爾濱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歷史性的“四個超千”——食品工業產值和旅游總收入分別達1550億元和103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首次超千億元,全口徑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000億元。以綠色食品、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云計算、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為代表的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中高端產業正在匯“眼前一亮”為“滿天星光”。
一艘貨輪停靠在大連港。目前大連港口通過能力已達到2.87億噸,2016年完成大型船舶靠泊作業235艘次。通過大力發展港航物流、信息服務業、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大連的服務業比重迅速增長,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4.4%。趙光輝攝
內在活力加速釋放
用當地干部群眾的話來說,“國有企業沒發展好,民營企業也沒發展起來”,是當前東北經濟陷入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把老工業基地蘊藏的內在活力和動力激發出來,至關重要。
“東北的資源稟賦多全啊,要產業有產業,要工人有工人,沈陽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工人是全國最好的。一旦理順體制機制,就可以激發出巨大的活力。”東北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汲涌說。
從東北制藥成立71年來的起起伏伏,可以清晰地看到東北國有企業的發展軌跡。2006年啟動整體搬遷改造后,因資金壓力過大,企業經營一度陷入困難。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調整企業發展戰略,2016年,東北制藥扭虧為盈,實現利潤2800萬元,今年上半年盈利4000萬元。
進一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是東北振興的重要內容。按照核心業務培育上市,創新業務對接創新投資和戰略投資,傳統業務實施混改的原則,沈陽積極實施“一企一策”推進重點國企改革,“1+4+6+N”國企改革整體布局全面拉開。其中,“1”是指全力推進沈陽機床集團綜合改革;“4”是初步形成盛京金控集團、城投集團、產投集團加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的“3+1”國有資本運營架構;“6”是推進沈鼓集團、北重集團、東藥集團、燃氣集團、水務集團、副食集團6戶重點國有企業綜合改革;“N”則是改組組建若干個國有產業投資集團,今年重點推進旅游集團、航空集團、體育集團和會展集團。
記者在沈陽采訪時,多家企業負責人提到了“實體經濟78條”給企業帶來的利好和信心。今年8月出臺的《沈陽市振興實體經濟若干政策措施》,從降低企業成本、降低企業杠桿率、推動軍民融合等10個方面部署了78條政策措施。《關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沈陽市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也同步出臺,實實在在打出了振興實體經濟“組合拳”。
為打造發展民營經濟的新氣場,長春市大力實施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2016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48%,比2013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實繳稅金占全市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30.9%;民營企業從業人員占全市城鎮就業人員的比重達到80%。東北地區首家民營銀行億聯銀行也已正式開業。
有一種聲音認為,投資不過山海關。肖盛峰對此并不認同。近年來大連的外商投資一直保持8%以上的速度增長,去年使用外資30億美元,今年要向40億美元目標邁進。
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英特爾。2015年,英特爾增加投資55億美元,將大連工廠建設為世界上最先進的非易失性存儲器制造工廠。這是大連市乃至遼寧省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外資項目。目前雙方正在商談第三輪更大規模的投資。而英特爾所在的大連金普新區,近6萬家各類企業中有5000多家是外資企業,近70個國家和地區的世界五百強企業的近百個項目在這里落地。
當前的東北,有人看到了“塌陷”之危,有人看到的則是“洼地”之機。沈陽風馳軟件研究院院長楊海波告訴記者,東北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市場,充滿著創業的好機會。2013年公司將總部從北京搬到沈陽,從一家小公司成長為小巨人企業,去年實現營業收入2億多元。沈陽國際軟件園董事長趙久宏告訴記者,到2017年6月底,已有722家企業入駐園區,其中30%是來自省外。“從我們的情況來看,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不成立。”
從長春的數據來看,今年1至8月份,全市實際引進項目510個,金額1100億元,同比增長26%。其中,外省項目達391個,金額為913億元,同比增長21.6%。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杜兩省認為,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與人們對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預期有關。在中央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勵下,東北自己風風火火地干起來,形成好的預期,投資自然就來了。
林木西表示,東北地區在擴大投資規模的同時,更應注意以今天的投資結構塑造未來的產業結構,以投資結構優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在發揮政府投資作用的同時,加大市場投資和民間資本投資的力度,積極鼓勵向其他具有規模效益的重點行業、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投資,同時采取各種政策措施給投資方以相應的投資回報。
經濟日報記者在采訪時發現,不少干部群眾和專家學者認為,東北有被妖魔化的傾向。親自到東北走一走,一定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東北。遼寧向日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艷飛說,2015年入駐沈陽國際軟件園后,企業發展迅速,辦公面積從最初的80多平方米擴展到了2800平方米。作為在線教育解決方案服務商,公司在行業內擁有獨特的技術優勢,在北京、上海等地區都受到很高的認可。但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感到,東北企業要花很多功夫去克服外界的有色眼鏡。
“發展有差距,我們是認的。但是拼搏精神,我們是不差的。”長春新區黨工委副書記唐繼東說,改革開放這么多年,我們依然還處在創業的狀態里。只說我們落后,不看我們的努力,這是不公平的。而且這樣的輿論越強烈,我們招商引資越難。
下好創新“先手棋”
東北地區大學大院大所密集,科教、人才、產業、資源、基礎設施等支撐能力都較強,在如何化科教優勢為產業優勢,化資源優勢為發展勝勢上,仍有很大空間。
“能進行成果轉化的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哈爾濱赫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首席李宜彬告訴記者,他們團隊研發的石墨烯散熱材料擁有國際獨創的技術,目前生產線剛建成估值已達6億元。“哈工大這樣的項目不少,如果有具體的政策支持,比如金融、稅收、上市等,實體經濟做好了,外部的資金、人才等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抓住科技成果轉化這一突出短板,哈爾濱有效激發創業源頭,充分發揮政府補位功能和在政策資金方面的引導作用,著力破解“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難題。2015年,哈爾濱啟動了科技創業三年行動計劃,目標之一是到2017年末新增科技型企業1000戶。僅僅兩年半時間,新增科技企業已超過2700家,遠超預期。“科技創業具有載體功能,這是一條成功之路。我們要把科技創業打造成科技成果轉化的主渠道,科技人才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的主渠道,高校畢業生留哈創業就業的主渠道。”哈爾濱市科技局局長李志杰說。
記者在東北地區采訪時感受到,無論是區域、產業還是企業,要想創造優勢、化危為機,必須敢打市場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創新牌,而且越早調整,越主動。
“我不贊成過分強調外在環境,經濟形勢不好,為什么有的企業好?”冰山集團副總裁范文認為,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是經營者的價值所在。近年來,冰山集團主動推進改革創新和轉型升級,在連續保持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同比增長的基礎上,今年預計實現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0%,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3%。
在大連光洋科技集團董事長于德海那里,記者也聽到了類似觀點。“有人說傳統產業是夕陽產業,我從來不這樣認為。我們的產品供不應求,道理很簡單,就是看產品結構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于德海自豪地說,經過20多年的自主研發和創新,光洋在五軸數控機床的研發設計生產上多次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光洋的自我配套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完整的技術鏈和產業鏈使得光洋能以極高的性價比,快速響應用戶的市場需求。
現在,光洋集團的老廠區產能早已飽和,訂單供不應求。記者采訪當天,正遇上光洋集團占地25萬平方米的新工廠封頂。這個恒溫恒濕的“地下工廠”預計一年后就能投入使用,可以為裝備制造企業提供全套高端智能化設備和解決方案。
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今年上半年,沈陽高新技術企業產品產出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出比重達到55%,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4.8%,提高了6個百分點。勢頭強勁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正在為未來發展積蓄后勁。
千難萬難,只要重視就不難;大路小路,只有行動才有出路。正如沈陽市市長姜有為所說:“對于東北的發展,我們還是要強調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把事情做實。就怕仰望星空離地三尺,離企業遠、離基層遠、離矛盾遠。我們要承認差距正視不足,也要找到路徑堅定信心。”(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調研組 成員:記者 崔書文 林火燦 熊 麗 張允強 李己平 倪偉齡 孫潛彤 蘇大鵬 本文執筆:熊 麗)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