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18日宣布國家主席習近平履新后首次外訪消息,新領導班子的外交工作由此開啟。海外華文媒體高度關注,分析出訪路線,前瞻訪問成果,認為新班子的全方位外交戰略,已經開始布局。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宣布:應俄羅斯總統普京、坦桑尼亞總統基奎特、南非總統祖馬、剛果共和國總統薩蘇邀請,習近平將于22日至30日對上述四國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在南非德班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
臺灣《旺報》文章認為,習近平上任不久,即把俄羅斯和非洲當做是出訪第一目標。這是中國對美國在亞洲進逼中國的回應。但從更宏觀角度看,這也展現出中國近年來不斷執行的“全方位外交”戰略。
文章特別指出,中國除對美提出“新型大國關系”,政策執行上,也不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美國)里”。此次習近平出訪跨越亞洲、歐洲、非洲3個大陸,即是“全方位”外交的具體展現。
國際社會對習近平的外交路線方向甚為關心,針對國家的選擇,美國《世界日報》認為安排相當有深意:北京另辟蹊徑,既要對美日外交對中國的包圍“迂回回擊”,同時又要開拓有利于中國未來外交及經濟發展的更大空間。而出訪俄羅斯與主要非洲國家,正可以達成上述兩大目的。可以這樣說,習近平式的中國全方位外交,從首次外訪徐徐拉開序幕。
香港《成報》引述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的解讀說,今次外訪,習近平涵蓋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多邊等多重因素、多個領域,是中國全方位和平外交的具體體現。
BBC中文網關注到中國官方媒體的一則“前瞻”評論稱,習近平的這次出訪跨越亞歐非三大洲,體現了中國的全方位外交, 是一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和“謀劃未來、影響世界”的訪問。
一般意義而言,一國領導人上任后首先訪問哪些國家和地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該國外交政策走向,表明該國與往訪國雙邊關系的重要和急迫性。公開數據顯示,十年前胡錦濤首訪目的地便選擇俄羅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俄羅斯所所長馮玉軍表示,習近平此訪延續了胡錦濤的傳統,反映出中方對發展中俄關系的高度重視,意在定調未來10年中俄關系發展方向。
香港《大公報》說,分析人士認為,選擇俄羅斯作為出訪的首個國家,表明中俄關系是習近平時代中國外交政策重點之一。《文匯報》引述專家的話說,習主席將俄作為第一站表明,中國堅定不移地發展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十分明確,此行中俄將加強經濟合作以及社會往來,意味當前中俄關系官熱民冷、政熱經冷局面將改變。
針對非洲,《大公報》引述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的話稱,體現了中國對發展中非關系高度重視,相信此訪會對全面深化中國同往訪國家關系,加強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進一步拓展中非關系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人大國際關系學院金燦榮指出,在非洲方面,中國會傾向如何進一步加強合作,會就如何減少貧富差距、均衡發展有所表態。
此外也有評論說,習近平的非洲之行預計將延續上屆政府的對非外交政策,加大對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大對非洲和平與安全的關注,支持非洲的經濟一體化進程。BBC中文網文章認為,習近平此次出訪顯示中國與非洲近年來更加密切的關系,在習李政府任上會再度增強。
針對中國的外交思路,美國《僑報》的觀點認為,“習李”外交發“力”不避“利”。楊潔篪和王毅兩位外交團隊核心人物的背景,與中國外交近期遭遇的“煩心事”基本吻合。高層用意不言而喻:通過建構積極的中美關系、中日關系,促進熱點問題的解決,是中國新一屆政府的外交重心,而任用“對的人”或能達到“四兩撥千斤”之效。
除了人事安排上的用心,習、李也利用“兩會”期間的種種渠道與平臺,向國際社會傳達“中國的聲音”。綜合習李公開講話、官媒新聞披露看,習、李國際觀更務實、更精確化、更具戰略性:一端是設置最基本的底線,一旦“被觸底”該發力時就發力;另一端是毫不避諱對共同利益的追求,提供競爭合作的無限空間。
文章認為,經過最近這些年的演進,新一屆領導人學會了西方政治家的坦率,能夠開誠布公、理直氣壯地談利益,討價還價,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去說服對方。
FT中文網的稿件則認為,今年“兩會”期間楊潔篪強調“公共外交”,儼然已經成為一個時髦的詞匯。公共外交已經融入到中國外交的制度設計與外交活動之中,它打破了外交的神秘性,為中國與世界全面對接提供了多種渠道,潤物無聲,在潛移默化之間,中國成為世界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