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與馬西莫夫在北京大廈共進早餐。攝影記者:龐興雷
李克強和馬西莫夫共同見證了中哈加強產能與投資合作備忘錄,以及兩國開展鋼鐵、有色金屬、平板玻璃、煉油、水電、汽車等廣泛領域產能合作的33份文件,項目總金額達到236億美元。
“李計劃”催生了國際間一種包容性全新合作模式
兩杯橙汁、幾片面包、一份沙拉——2014年12月15日,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一頓看似尋常的早餐正在進行。只不過,餐桌旁坐著的是中國總理李克強和哈總理馬西莫夫。
事實上,馬西莫夫是帶著重大使命來陪中國總理吃這頓早餐的。此前一天,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與李克強的會談由原定交互傳譯一小時,變成同聲傳譯一個半小時,彼此間談得十分投機。哈總統把李克強提出的中國在哈薩克斯坦就地建廠、對接哈國經濟發展“光明大道”計劃的倡議直接稱為“李計劃”。當他最終完全了解了中國總理關于加強兩國產能合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后,這位中亞地區卓越的政治家一拍桌子,說:“就這么定了!”次日一早,他便派馬西莫夫總理來到中國總理下榻的酒店。
從照片上看,兩位總理吃的早餐其實十分簡單,但彼此商定的內容卻相當“豐盛”。餐桌上,他們圍繞“中哈產能合作框架協議”達成了初步共識。這是一份總價值達180億美元的大單,涉及基礎設施、公路、住房等10多個領域。
這頓被媒體稱為的“天價早餐”,不僅是中哈產能合作計劃的起點,也是李克強一年間不斷豐富的“國際產能合作”的起點。今年3月27日,李克強對來華訪問的馬西莫夫總理說:“去年冰寒地凍的冬季,我們雙方共同在貴國播下了一粒‘種子’,這顆‘種子’很快就‘發芽’,如今已經長得很茁壯了。”當天下午,兩國總理共同見證雙方簽署涵蓋廣泛領域的33份產能合作文件,項目總金額達236億美元。
一年來,這粒“種子”不僅“生根發芽”,而且“根繁葉茂”——根據半個月前召開的中哈產能與投資合作第七次對話的項目清單,兩國共收獲價值241億美元的52個項目。
不僅如此,中哈合作催生的國際產能合作理念,就像蒲公英一樣正在飄向世界各地,播撒著更多新的“種子”。目前我國已與17個國家開展政府間、大規模、機制化的產能合作,參照的正是中哈產能合作模式。
“通過國際產能合作,將中國制造業的性價比優勢同發達經濟體的高端技術相結合,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優質優價’的裝備,幫助他們加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以供給創新推動強勁增長。”李克強總理發表在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上的署名文章里寫道。
這種基于全球視野的包容性發展理念,也勢必給中國帶來更多紅利。正如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上多次強調的,借助國際產能合作,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和價值鏈重構,是推動國內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的重大機遇。
政府間的產能合作沒有先例,剛開始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在哈薩克斯坦北部城市巴甫洛達爾,一家電解鋁廠的墻上鐫刻著一排排漢字。這是該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電解鋁廠,由中國有色金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與哈薩克斯坦鋁業公司合作建成。為感謝中方人員付出的辛勤勞動,在電解鋁廠竣工時,哈方特意將他們的名字用漢語在紀念墻上標出,還列在了最前面。
這只是中哈產能合作結出碩果的一個小小注腳。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目前兩國已經收獲的項目涉及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化工、機械制造等多個領域,其中不僅包括將于2017年世博會開幕前通車的阿斯塔納輕軌項目,也包括計劃明年開工的日產2500噸熟料水泥生產線項目。
“敲定合作項目時間快得驚人、項目大得振奮人心。”有媒體這樣評論李克強總理一年前的哈薩克斯坦之行。這種務實高效的外交風格也為接下來的中哈產能合作定下了節奏:就在去年那頓“天價早餐”結束的10天后,中國國家發改委主任與哈薩克斯坦投資和發展部部長在北京共同主持了中哈產能合作第一次對話會。
雙方都派出了“豪華陣容”:來自哈薩克斯坦能源部、農業部、發展銀行等部門的47位參會代表,一口氣提交了54個項目清單,涉及冶金、石化、機械、建材等行業;中方參會單位包括來自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能源局、國家開發銀行和河北省等,共計60多人。
“萬事開頭難。”一位參會人員告訴人民網記者,“因為政府間的產能合作沒有先例,剛開始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他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對話會開了足足兩天,其中一場磋商從下午一直持續到深夜。
“由于是政府間的制度化合作,我們在磋商時逐字逐句地對文件,有時候一個‘等’字都要商談許久。”這位工作人員透露。起初,雙方甚至連“產能合作”這一詞都需要反復溝通,因為俄語中沒有對應的表達。最后,這一對話機制正式命名為“中哈產能與投資合作對話”。
一年來僅對話會就開了7次,有時開會從下午1點到凌晨1點
從第一次對話會就確立了中哈產能合作的原則,即“政府引導、企業對接、務實高效、互利共贏”。“我們絕不是拉郎配。”上述工作人員強調,“而是根據企業的意愿,政府只是起引導作用。”
不僅如此,參與中哈產能合作的中方企業項目也都按照簡政放權的要求采取備案制,進而提高了雙方合作的效率。“沒有厚厚的一沓申報材料!”國家發改委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司的一位負責人連連擺手,“我們都是網上申報。”
一年來,兩國僅對話磋商就開展了7次,中哈產能合作也逐漸被打造成了國際產能合作的典范。今年1月28日舉辦的第三次對話會,發改委一位副主任率領400余人的代表團訪問哈薩克斯坦,接連舉辦了18場活動,雙方草簽了部門間《關于加強產能與投資合作的備忘錄》。
“有一天,我們開會從下午1點開到了凌晨1點,中間大家只喝了點礦泉水。”一位工作人員回憶,“當時阿斯塔納的溫度低到零下20攝氏度,等談完出來,我呼口氣都恨不得能變成冰。”
從冰天雪地的阿斯塔納到驕陽似火的吉隆坡,國際產能合作正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
在南美洲最大的國家巴西,中國產的“面包山”號渡輪,日常往返于尼泰羅伊市和里約市之間,因其安全、舒適、靜音等優良性能,深受乘客青睞。在“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亞,中鐵二局承建的輕軌項目被喻為“撐起這座未來現代化城市的骨架”。
一年來,從冰天雪地的阿斯塔納到驕陽似火的吉隆坡,從中亞區域擴展到南美,以及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國際產能合作的版圖已經橫跨世界幾大洲,也為天南海北各個角落的百姓帶來便利。
國際產能合作也因此被國際人士譽為中國總理務實外交的“新名片”。今年5月在巴西,李克強首次提出中拉產能合作“3×3”新模式——被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所接受的國際產能合作,有了更明晰的闡述和更豐厚的內涵。
一個月后,李克強出訪歐洲,國際產能合作的成績單被進一步豐富:中國與比利時簽署12項雙邊合作文件,金額超過180億歐元;中法兩國政府共同發表了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聯合聲明和中法核能合作聯合聲明。
在不久前結束的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上,李克強表示中方愿將東盟作為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方向。在訪問馬來西亞期間,李克強又倡議雙方積極探討開展馬來西亞-新加坡高鐵建設。
這一切的起點都源于一年前李克強戴著皮毛帽子的那次出訪。中國總理飛越2個時區,冒著零下17度的嚴寒,來到距北京3650多公里的阿斯塔納,參加在此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他與哈領導人共同播撒下的那顆中哈產能合作的“種子”,如今正在長成茁壯的大樹。
12月14日,就在李克強總理與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去年會談的同一天,上合總理會議第十四次會議又將在河南鄭州召開。據悉,“國際產能合作”又在其中扮演“重頭戲”。它將結出怎樣碩果?人們翹首期待!(記者 楊芳)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