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張甲洲雕像
“國破山河碎,無國焉能有家。”1932年5月的一天,在黑龍江省巴彥縣鎮東鄉七馬架小學操場一座土臺上,一個身材魁梧、面目英俊的青年有力地揮舞著拳頭,正在慷慨激昂地演說:“抗戰到底,絕不投降!寧在槍下死,不當亡國奴!”
從這一天起,松花江畔誕生了第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中國共產黨抗擊日本侵略的第一槍在這里打響了。這個青年就是巴彥抗日游擊隊的總指揮張甲洲。
周總理為他落淚
1953年1月1日,哈爾濱的天空飄著雪花,周恩來總理來到東北烈士紀念館瞻仰英烈。在張甲洲的遺像前,他靜立如松,一言不發,淚水悄然滑落……久久凝視之后,他緩緩地對遺像三鞠躬,飽含深情地說:“甲洲同志,我代表全國人民感謝你!”
張甲洲,1907年出生,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學霸”,5歲上學,1923年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省立齊齊哈爾第一中學,1928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甲部(理科),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30年下學期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政治系。
從高中到大學,他帶領同學反抽丁、燒日貨,幾次被開除,后又因反政府、鬧運動被捕入獄。在獄中,他結識了清華大學黨支部書記馮仲云,倆人結下了深厚友誼。1929年夏,張甲洲在用香煙盒畫的鐮刀斧頭旗幟下莊嚴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張甲洲領導北平學生去南京示威游行,之后去上海尋找黨中央。周恩來聽了張甲洲組建游擊隊抗擊日寇的匯報后說,“張甲洲同志,我代表黨中央支持你!星火可以燎原,日本帝國主義必然被中國人民打敗!”周恩來堅定有力的話語蘊含著信任、希望和力量,“我們勝利后見”。
婚禮上揭竿而起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1932年4月,張甲洲帶領于天放、夏尚志、張清林、張文藻、鄭炳文等6名黨員大學生化裝成商人,北上哈爾濱,回家鄉巴彥建立游擊隊。當時的“偽滿洲國”在日本人的嚴密控制下,為了不引起懷疑,已經結婚生子的張甲洲以籌備自己婚禮的名義聯絡大家。
“當年他就站在院里這口井邊,拿出夜里趕制的旗幟,對來參加婚禮的人說‘寧可戰死,也決不當亡國奴’。”張甲洲今年91歲的女兒張雅琴回憶說,那時她只有8歲,“我家的表叔數不清”,家里專門給他們騰出一間屋子。母親不斷地送水送東西,不知道他們到底要干什么。
張甲洲以張家油坊屯為根據地,聯系各方愛國人士和武裝力量,不久即組織起200多人。1932年5月12日,正好趕上農歷四月十八廟會,往來的人非常多。婚宴后,張甲洲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槍支彈藥和紅旗,在井旁空地上誓師,宣布巴彥抗日游擊隊成立。
誓師后,張甲洲來到老母親的房間告別:“娘,我去抗日救國了,不能盡孝,您老要好好保重。”然后,他把槍的一頭拄到炕沿上,一頭擱在肩膀上,對妻子說,“以后,你帶著孩子改嫁別人吧,別等我了。”從此,張甲洲扔掉筆桿,拿起槍桿走上了武裝抗日的道路。
游擊隊威震敵膽
年輕的巴彥抗日游擊隊很快就發展到千余人,一度攻占巴彥縣城,全殲日軍一個中隊128人、偽軍一個大隊344人,擊落一架日機。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六軍江北獨立師后,這支隊伍又轉戰呼蘭、綏化、蘭西、安達、明水等地,讓日偽軍政當局哀嘆:“悍匪張甲洲,滿洲治安之癌。”
不幸的是,巴彥游擊隊成立8個月后解散。這一挫折并未使張甲洲意志消沉,反而使他的抗日決心更加堅定。此后,張甲洲化名張進思,以教師的身份潛伏在富錦一中開展地下工作。在他的影響下,富錦一中先后有三批學生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
1937年8月,張甲洲的地下工作被敵人察覺,為了他的安全,組織安排他到抗聯十一軍任副軍長,在轉移途中,張甲洲與日偽軍遭遇,被敵人的流彈擊中,最后只是說了句:“我不行了,你們要抗日到底”,便壯志未酬地閉上了眼睛,年僅30歲。
1984年9月30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印下第35個堅實年輪的時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胡喬木在寫給巴彥縣黨史辦的復信中深情回憶:“張甲洲是我在清華時的同學,當時他是黨員,我是團員。他是我的領導者,為人非常正直,對黨十分忠實,很有能力和魄力。對我教育很深,至今仍極為懷念。”(記者 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