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勛章”獲得者|“馬背院士”吳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新華社西寧7月13日電 題:“馬背院士”吳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新華社記者央秀達珍、盧東方
這是“七一勛章”獲得者吳天一(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世界屋脊上,一位80多歲高齡的老人帶領醫學團隊,常年跋涉在離藍天、白云最近的天路。50多年來,他推動我國高原醫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在漫長艱辛的奮斗歷程,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的名字,深深烙在青藏高原各族群眾心中。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低氧生理學與高原醫學專家。今年6月29日,他站上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領獎臺,戴上了代表黨內最高榮譽的“七一勛章”。
高原的守望者
這是吳天一肖像(6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一個愿望】
20世紀30年代,吳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一個塔吉克族知識分子家庭。他9歲隨父母去南京讀書。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在南京,吳天一順利通過征兵體檢,成為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
“別看我個子小,但體質好。我當時只有一個愿望,參軍報國。”吳天一說。由于文化功底良好,一入伍他便被分配至中國醫科大學培養。6年的理論培訓結束后,抗美援朝已經簽訂停戰協議。“但當時部隊還沒撤回,我就強烈要求去前線。”
1957年,吳天一與夫人一起,換上志愿軍的服裝,來到位于平壤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12醫院。在那里,因為防治疫情得力,他獲得第一個三等功。
1958年隨部隊回撤到青海后,為響應當時“大練兵”號召,吳天一被分配至某騎兵連。“我要當一名普通兵。”吳天一說,在騎兵連他獲得了“五好戰士”榮譽,為他之后常年在高原“騎馬問診”打下了基礎。
【一個決定】
20世紀50年代末,大批青年懷著夢想,來到青海建設高原。意想不到的是,許多初到青海的內地建設者很快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心慌、胸悶、頭痛欲裂……由于缺乏高原病基本知識,很多高原病被當作普通肺炎、肺充血癥治療,許多建設者相繼病倒甚至獻出了生命。
吳天一說,當時高原病在我國醫學研究領域尚屬空白,國內對它認識不清,國際高原醫學領域只有外國人說話。“我要攻克高原病”,這一決定讓他接下來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高原醫學研究。
“青藏高原缺氧、低壓的惡劣環境,阻礙了人們開發高原的步伐,也威脅著這里居民和官兵的健康和安全,必須找出高原病的致病原因并不斷研究下去。”吳天一開始用所學的醫學知識保障高原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馬背上的好曼巴”
6月17日,吳天一在青海西寧的辦公室內。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一個標準】
1978年,吳天一與同事共同創建了全國第一家高原醫學研究所。為盡快全面掌握各種急慢性高原病,1979年至1992年,吳天一主持了歷時10余年、覆蓋10萬人的高原病大調查。“每到一個地方,我都問哪里海拔最高?”吳天一說,高原醫學研究必須要去高、偏、遠的地方,不落下一戶一人,才能準確掌握疾病分布和患病因素。
“到牧區下鄉,帳房一支,儀器一架,發動機一響,牧民們以為是電影放映隊來了。”吳天一克服頭痛、胸悶、失眠、腹瀉和嘔吐等高原反應,騎著馬,趕著馱滿儀器的牦牛,深入牧區的帳篷做高原病普查。餓了吃點牧民的青稞糌粑或自帶的干糧,晚上同牧民一起睡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帳篷里,深夜點著酥油燈整理數據資料……
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適應生理特征”這一主攻課題,精通漢語、塔吉克語、英語、俄語的吳天一,又學會了藏語。幾十年的科研工作,他走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高海拔地區,診治過數萬名牧民群眾,整理了大量的臨床資料,藏族牧民親切地稱他為“馬背上的好曼巴(醫生)”。
吳天一對發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從流行病學、病理生理學和臨床醫學方面做了系統研究。他提出慢性高山病量化診斷標準,被國際高山醫學協會作為國際標準并命名為“青海標準”,于2005年在國際上統一應用,為高原病的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
【一條鐵路】
高寒缺氧對鐵路建設者的身體健康是一個嚴峻考驗,這是建設高原鐵路的一大世界性難題,也對高原醫學提出了新挑戰。
青藏鐵路建設5年中,作為原鐵道部高原醫學專家組組長,吳天一帶頭制定出一系列勞動保護和高原病防治措施,建立了全面科學的衛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將高原病的自我判斷方法寫入科普手冊,送到每個筑路工人手中。
“青藏鐵路沿線80%的地方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在這里吸進來的氧氣只有海平面地區吸氧量的一半。”吳天一說。
他親自帶領科研醫療隊上山指導工作,研究開發以藏藥為主的紅景天等致適應劑,提出“三高三低”急救措施,使急性高原病發病率由青藏公路建設初期的9.8%降至1%以下。
吳天一的研究不但保障了青藏鐵路的順利建設,而且創造了14萬勞動大軍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區工作4年、無一例因急性高原病死亡的世界醫學奇跡。
生命的保護神
6月17日,吳天一(前)在青海西寧的實驗室內和學生討論。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一場地震】
“我既是醫生又是黨員,還是最懂高原病的人,我必須去!”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發生7.1級地震,年逾古稀的吳天一徹夜未眠,主動請纓,不顧同事和家人的勸阻連夜帶領醫療隊奔赴災區。
到達災區后,他日夜奮戰在救災一線。白天,往返奔波于各大救援點,指導并參與高原肺水腫病人的搶救;夜間,輾轉各醫療隊講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識,盡全力拯救群眾生命、保障人民健康。他還發揮懂藏語的優勢,為受災群眾講解知識、疏導心理。
“這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區的地震,我們要以共產黨人的精神戰勝高原地震災害。”吳天一說。震后,他主持召開了多個會議,進一步總結玉樹地震救援經驗,并面向國際社會介紹了中國搶救急性高原病的成功經驗。
【一生追求】
全身14處骨折,雙眼白內障,耳朵鼓膜被擊穿……吳天一身體飽受病痛折磨,但他仍深深迷戀著這片土地,扎根高原從醫50多年,默默守護著青藏高原的萬千生命。
吳天一在下鄉途中曾經歷過多次車禍。最嚴重的一次他多處肋骨骨折、髕骨粉碎性骨折、脛腓骨骨折。至今,他腿部還有一根十幾厘米長的鋼板。
高原長期的紫外線輻射讓吳天一的雙眼患上嚴重的白內障。術后,他沒有休息片刻,立即投入到實驗中。左眼工作,右眼就戴著眼罩休息;累了,再把眼罩換到左眼上……
在進行高低壓實驗氧艙模擬實驗中,吳天一主動承擔第一次實驗的風險,毫不猶豫地進入了艙體。由于缺乏經驗,艙內氣壓迅速下降,他的鼓膜被擊穿,聽力嚴重受損,但他摸清了艙體運轉的安全系數。
吳天一在衛生健康領域奮戰一輩子,獲得無數榮譽。“青藏高原是我科學研究的根,是我生命的根,高原醫學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七一勛章’是黨內最高榮譽,是榮譽也是考驗。未來我要帶好團隊培養好接班人,為保障高原人民和官兵的健康作出更大貢獻。”他說。
6月17日,吳天一(右二)在青海西寧的實驗室內指導學生。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