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起航新征程·神州巡禮|海南:自貿港建設有速度 “民生底色”有溫度
新華社海口5月23日電 題:海南:自貿港建設有速度 “民生底色”有溫度
新華社記者柳昌林 羅江
碧海連天闊,春色滿瓊州。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海南考察時留下“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深情囑托。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全力化解“急難愁盼”民生痛點,交出“高分”民生答卷。
奮楫啟新程,城鄉日日新。中國最大經濟特區迎來新的歷史使命,海南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聚焦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自貿港發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
“全島同城化”破解民生“必答題”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達村,村民提到高勝章和田樹賢都贊不絕口:依托中部山區生態優勢,身患三級殘疾的小高在政府幫扶下養蜂致富,老田種植紫玉淮山脫貧,兩人還領著幾十戶鄉親一起干。
“我們流轉了村里200多畝土地,帶著大家發展休閑農業。”小高打算為產業再添一把火。
挖掘優勢資源、提高組織化程度、激活群眾主體作用,擺脫小散弱的扶貧產業跨上增收致富“升級版”,“十三五”期間貧困群眾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幅23.41%。
海南約80%的土地在農村,60%的戶籍人口是農民,脫貧攻堅事關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全局和自貿港建設開局,亮眼成績彰顯高質量脫貧成色:5個國定貧困縣全部摘帽,60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實現集體經濟零突破,64.9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這是2020年6月18日拍攝的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學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由于建省晚、底子薄,海南醫療、教育、基礎設施等民生短板突出。把全島作為一個大城市統一規劃,海南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提升項目向基層傾斜。
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家長們曾想盡辦法送孩子進城。2016年,包瑞到瓊中灣嶺學校就任校長時頗感震驚:教學樓已成危房,校園牛羊成群,全校只剩81名學生。如今,這所山區學校建起新教學樓、塑膠操場和游泳池,學生已達1100多人。
過去五年,瓊中在校中小學生增加5600余人,每年縣外回流學生能撐起一所鄉鎮九年一貫制學校。
海南從引進“好校長、好教師”,到引進“校長+骨干”管理團隊,再到打造“一市(縣)兩校一園”,越來越多孩子就地上好學。
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學校的學生在上選修課(2020年6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家門口就能享受的還有優質醫療。海南實行醫療人才招錄“省屬縣用、縣屬鄉用、鄉屬村用”,與省外51家優質醫院、醫學院校合作辦醫,完成1249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基本實現“小病不進城、大病不出島”。
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縣縣通高速,具備條件的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部得到鞏固提升;光纖寬帶網絡實現貧困行政村全覆蓋……五網織密夯實農村地區發展“地基”。
制度集成創新“加碼”群眾獲得感
在高質量高標準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過程中,海南始終將制度集成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其成果不僅體現在經濟發展上,也體現在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不斷增強。
這是2021年2月5日拍攝的從大山里搬遷下來的高峰新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到來讓堅固村大變樣:從垃圾遍地到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還創新成立合作社回收利用廢棄資源,讓村莊既增美又增收;廢棄老宅變身“鄉村博物館”,成為游客打卡地。
2019年,海南創新選派8583名干部組成2758支鄉村振興工作隊,覆蓋全省鎮鄉村。
兩年來,一座座村莊擺脫產業弱、環境差、人心散的舊面貌。
“我們制定了15年鄉村振興發展規劃,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定能實現目標!”堅固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于賢成說。
農村緊缺型人才列入自貿港人才清單管理、探索制定社會資本下鄉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盤活閑置資源打造共享農莊新業態……通過制度集成創新,海南探索破解鄉村振興“人錢地”難題。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村務協商會”開門辦村務、“網格上的支部”打通城市基層治理“神經末梢”、“碼上辦事”綜合平臺全方位便民服務……三年多來,海南已推出上百項關于幸福指數的創新舉措。
這是2020年12月12日拍攝的海南海三高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的最大本錢,制度創新確保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
眼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從體制試點轉向全面推進,4403平方公里范圍得到有效保護,正在開展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即將摸清“生態家底”。
這是2021年2月5日拍攝的從大山里搬遷下來的高峰新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今年初,位于該公園生態核心區的高峰村118戶村民遷出深山。“從住房到生產生活,政府安排得妥妥當當。”村民符國華說。政府給予作物補償后回收老村集體土地,調整為國有土地;整合收回墾區利用率不高的國有土地,調整為新村集體土地,讓村民離鄉不失地。
編制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清單;開展環境資源巡回審判……立足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戰略定位,海南生態文明制度不斷升級,群眾享受到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自貿港建設釋放民生紅利
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自貿港建設的題中之義。
5月13日,新一批108個海南自貿港建設項目集中開工。德威英雅學校動工,繼哈羅公學后又一國際名校落地海口。去年,德國比勒費爾德應用科技大學落地洋浦經濟開發區,成為中國境內首個境外高校獨立辦學項目。國際教育創新島加快建設,海南已簽約引進36所國內外知名高校。
“還好買了‘全球特藥險’,要不高昂的藥費會拖垮家庭。”85歲的瓊中居民李先生說,去年他確診肺腺癌需使用一款進口新藥,一年藥費高達55萬元。由于他之前花29元投保了“全球特藥險”,藥費可以全額賠付。
這是2020年6月12日拍攝的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去年,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推出“全球特藥險”,涵蓋49種國內未上市藥物、21種國內社保外抗癌新藥,覆蓋35種常見癌癥。樂城依托特許醫療、特許研究、特許經營、特許國際醫療交流等政策,打造醫療對外開放窗口,基本實現醫療器械、藥品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成為國內患者的“希望之城”。
衣食住行直接影響百姓幸福指數。剛剛在海口閉幕的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吸引了來自約70個國家和地區、1505家企業、2628個品牌參展,一批“高、新、優、特”國際消費品進入中國市場。
這是2021年5月4日拍攝的首屆消博會舉辦地海南國際會展中心(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消博會也成為國內企業“出海”窗口。瓊海“世界熱帶水果之窗”20種高端水果在消博會簽下200多萬元訂單。眼下,該基地正與歐洲客商對接水果出口。
依托自貿港“零關稅、低稅率、更自由”政策優勢,海南謀劃建設全球消費精品中心項目,將為國內外消費精品提供常年展示交易的平臺,真正實現“買全球”“賣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