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大建筑:新中國建筑發展的里程碑
原標題:北京十大建筑:新中國建筑發展的里程碑
1949年,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建什么樣的首都?如何建設首都?如何使建筑服務于廣大人民?成為當時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也是當時新中國所有建筑師心中思考的問題。
1958年,為了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在黨中央和毛主席親自領導下,政府決定在首都北京建設十大國慶工程。國慶十大建筑最后確定為: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和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火車站、北京工人體育場、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釣魚臺國賓館和華僑大廈。
1958年9月6日,北京市副市長萬里召集了北京1000多名建筑工作者開會,作關于國慶工程的動員報告。除了組織北京的34個設計單位外,還電請了上海、南京、廣州、遼寧等省市的30多位建筑專家,進京共同進行方案創作,涉及政治、文化、展覽、酒店、交通、體育等多種建筑類型。
建筑形象要反映社會和時代的特點,在十大建筑的設計過程中,以張镈、趙東日等為代表的中國第二代建筑師從中國國情出發,努力探索中國現代建筑創作道路,形成了鮮明的創作思想,即:立基傳統的創新精神、整體協調的環境觀念、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和質樸求實的經濟觀念。
其中,人民大會堂工程巨大而復雜,需要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設計施工周期短,非常艱苦。早在1945年,毛主席就有了建設“萬人大會堂”的想法,當時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會議的代表共755名,狹小的場地條件下,代表們只能坐在長條木椅上肩挨肩,連伸手喝口水的空間都有些困難,甚至有些代表實在沒地方坐只能站著參加會議。
當時的親歷者建筑結構專家李國勝回憶:“晚上都要加班,整晚都在設計圖紙。1959年3月初我們已經完成了鋼結構部分的全部圖紙,一共3600多張,這么短的時間能完成,靠的就是艱苦奮斗。”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偉大的十年》一文說:“北京的人民大會堂這樣大的建筑只用了十個多月的時間就建成了,它的精美程度不僅遠遠超過我國原有同類建筑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屬于第一流的。”
最亮眼的,就是它的室內設計,周恩來總理用王勃名句“秋水共長天一色”為意象,提出墻面與頂棚用弧形曲面連成一體,用鴨蛋青為主色調,一顆紅星在中央,周圍做成滴水漣漪,一波波蕩漾開來……“水天一色”的絕妙構思具體而生動,也避免了空間尺度失衡,體現人民殿堂的親和力。
而在人民大會堂的對面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由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合并),它的誕生解決了各類展覽沒有自己場地的缺憾,設計師很巧妙的采用“目”字的這種布局,通過比較大的院落和柱廊,把比較小的建筑規模盡量展開,然后讓它可以和對面的人民大會堂取得一個比較對應的體量,并且通過人民大會堂的實與空的柱廊,形成一實一虛交相輝映的變化,這兩組建筑,配合整個天安門廣場的規劃,構成了一個十分大氣而又具有震撼力的城市公共空間。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徐全勝認為,以人民大會堂為代表的十大建筑體現了黨的偉大、社會主義的偉大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建筑本身就是國家級的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的產物,還能體現當代的科技成果。“如今,我們響應黨中央號召,由新基建走向新建筑,既要強調建筑中所承載的產品、科技和技術來支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也要弘揚中國文化,做中國建筑文化的引領者和建筑科技的創新者。”(見習記者 高越 北京林業大學學生 劉青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