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的廚房內,正在“炒茶”的阿姨。(中國臺灣網記者 劉瑩 攝)
中國臺灣網3月21日寧德訊(記者劉瑩)3月21日上午,東南網聯合寧德市海峽茶業交流協會舉行的“閩東茶·海絲緣—全國網絡媒體閩東茶鄉行”大型采訪活動,在寧德市蕉城區正式啟動。開幕式結束后,全國網絡媒體閩東茶鄉行大型采訪團一行走進位于千年古鎮霍童的“天山茶舍”體驗天山綠茶的傳統制茶工藝。
走進天山茶舍,媒體記者就聞到一股淡淡的茶香。據天山茶舍的老板介紹,“天山茶舍”不同于茶樓、茶莊的富麗堂皇,裝飾風格以古樸、簡潔、大方為主,只對古民居進行了還原和簡單的修繕,目前擁有4個可供客人飲茶的開放式廂房。他告訴記者們,他開設茶樓的初衷就是希望游客們在游明清古街勞累時能夠進來歇歇腳,泡上一壺清茶,在古民居里品味、感受一下鄉間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茶舍里,師傅們正在將采摘的鮮葉用雙手進行反復揉捻,而在一旁古民居的廚房內,正在“炒茶”的阿姨引起了媒體記者們濃厚的興趣。炒茶又叫炒青,據介紹,之所以要炒茶是因為這樣才能原汁原味得保存住茶葉中的香味。而人工炒制又有別于機器炒茶,通過人工炒的茶葉一般都較完整、鮮亮,口感比較清純。在茶舍另一旁師傅將炒制好的茶葉放進一個特制的工具中,底部放入炭火進行烘干。既而,一杯好的茶葉就泡制而成了。
“茶葉采摘后,要經過這么多道工序,才能將一杯好的茶葉泡制而成,喝茶容易制茶難。”一位媒體記者通過全程體驗,發出如此的感嘆。
天山綠茶是福建省的歷史名茶,而蕉城區就是天山綠茶的原產地,產茶歷史悠久,是全國重點產茶縣。現全區茶園面積13.3萬畝,茶葉產量11728噸,茶葉商品總值13.16億元。2009年“天山綠茶”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3年12月“天山綠茶”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15年茶農人均收入5700元,實現了茶業增效、農民增收。茶葉經濟效益凸現,茶葉已成為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舍里,師傅們正在將采摘的鮮葉用雙手進行反復揉捻。(中國臺灣網記者 劉瑩 攝)
著名茶鄉 借“海絲”東風揚帆
寧德俗稱閩東,是中國著名的茶葉之鄉,茶產業規模大,品種資源豐富,是中國生產茶類最多的地市,茶葉產量占福建的24%、中國的4%,且寧德茶葉出口歷史悠久。
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祥地,茶葉是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商品之一。歷史上,閩東茶葉無論在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在萬里茶道上,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而寧德市蕉城區的三都澳曾是福建最重要的茶葉輸出港口,福建約有50%的茶葉經此銷往世界各地,被譽為“海上茶葉之路”的起點。白毫銀針在清朝光緒十六年已有外銷,工夫紅茶自1910年起就暢銷歐美,如今更有“福鼎白茶”、“坦洋工夫”、“天山綠茶”等200多種優質茶品牌名揚海內外。
當前,借助著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東風,茶產業已成為閩東最主要的產業之一。寧德茶企正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東南亞國家以及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茶葉出口額更是成倍增長。在這一歷史機遇下,閩東茶葉將延續起海絲文化的歷史情緣,揚帆起航。(完)
[ 責任編輯:劉承思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劉承思
原稿件來源:中國臺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