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眾過中秋:傳統與新潮交織的團聚時光
新華社臺北9月29日電題:臺灣民眾過中秋:傳統與新潮交織的團聚時光
新華社記者石龍洪、劉斐
今年中秋節連著周末,臺灣民眾迎來3天“小長假”。29日一早,民眾就收到許多交通信息,說南下涌現車潮、堵車嚴重。記者在交通樞紐臺北車站看到,許多乘客手拎月餅等伴手禮,準備乘高鐵南下回老家。
“月圓人團圓。”有臺北市民對記者說,在臺灣,中秋是僅次于春節的傳統節日,是家人團聚的“團圓節”,格外受重視。這一天,不管身在何方,都要盡量回家團圓。
記者發現,在中秋節到來之前,以中秋為名的種種活動就開始輪番上演,店家大搞促銷,推出各式各樣的月餅、團圓盆菜、燒烤套餐搶占商機,讓人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氣氛。
島內朋友介紹,在臺灣有中秋四寶:賞月、剝柚、吃餅、烤肉。賞月、吃月餅象征著合家歡聚團圓;“柚”與“佑”諧音,剝柚代表著祈求“月亮保佑”之意。至于烤肉,則是近幾十年興起的新風俗,其緣起眾說紛紜。據說是因20世紀80年代一則成功的烤肉醬廣告“一家烤肉萬家香”,讓烤肉席卷全臺,逐步盛行至今。
今年中秋之前,全臺各地就有民眾開始烤肉,在高雄等地還出現封街烤肉盛況。盡管今年物價高漲,食材價格比往年高了近兩成,記者詢問了不少民眾,他們不約而同地說今年要繼續烤肉。走在臺北的大街上,不時能看到民眾在騎樓下烤肉,歡聲笑語不斷,路上彌漫著烤肉香。
“臺灣人喜歡熱鬧,中秋又是團圓的節日。皓月當空,家人朋友一起烤肉、吃喝談笑,還可以相互串攤、共享成果,異常熱鬧。”臺北市民李先生道出烤肉在臺流行的部分緣由。這項新式休閑娛樂吸引家人團圓,與傳統中秋的價值理念不謀而合。
除中秋四寶,目前在島內還有許多中秋習俗,如祭祖、祭拜土地公、拜月娘、博餅等。尤其中秋節“拜拜”,是許多家庭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
臺北市民陳先生說,中秋不僅是團圓的節日,也是感恩的日子。中秋節當日,在家擺上滿滿一桌的美味佳肴祭拜祖先,代表著對祖先的思念和敬意。有些家庭沿襲傳統習俗,還拜家神、地基主、土地公、月娘,祈求神明保佑闔家平安、團圓美滿。
近年,博餅在臺灣重新流行起來。據傳這項閩南習俗是由民族英雄鄭成功帶到臺灣,當時為撫慰將士的思鄉情懷,特意在中秋設立這項活動,如今已成為島內一項重要民俗。
近日,桃園、臺中、臺南等地紛紛舉辦博餅活動。現場擠滿人潮,一張張木桌中間擺上大瓷碗,參與者相繼擲出骰子,期待有個好彩頭,熱鬧非凡。
今年中秋前后,桃園等地不少村、里還辦起中秋音樂會,周邊鄉親們歡聚一堂,享受音樂饗宴。臺中連續三周推出中秋節特別活動,包含懷舊民歌演唱會、臺味音樂會、馬戲派對、親子古裝體驗等項目,大小朋友歡歡喜喜過中秋。
記者感受到,中秋在臺灣更像一場“嘉年華”。“小時候物資匱乏,我們特別喜歡過中秋,與家人賞月聊天、吃餅剝柚,其樂融融。”年過六旬的新北市民張先生說,如今物資豐裕,年輕人的喜好在變,慶祝節日的方式也在變,但不變的是中秋的內核“家人要團圓,要開開心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位臺灣民眾對記者說,從古詩詞可見中秋之美,這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浪漫,不管怎么慶祝,團聚的意涵始終印刻在中國人的基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