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臺交流合作持續深化:經貿搭“臺” 攜手向“黔”
中新網貴陽9月18日電 題:黔臺交流合作持續深化:經貿搭“臺”攜手向“黔”
作者 鄧萬里 周燕玲
從不吃辣到無辣不歡、從吃不慣“折耳根”到愛上它……貴陽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貴州首登集團董事長藍贊登笑稱自己是地道的“貴州人”了。
1994年首次到大陸,兩年后選擇到貴州發展,藍贊登在這里創業、筑夢,并把部分親屬從臺灣帶到這里生活,他早已深深融入這片土地。
36年前,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長期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交流交往的大門由此打開,貴州與臺灣的交流交往也隨之開啟。
地處西南腹地的貴州,在20世紀90年代交通基礎設施較為薄弱。除了在臺的貴州籍老兵踏上返鄉歸途之外,藍贊登是較早一批到貴州尋求發展的臺胞。
“至今還記得當時要先乘飛機到香港,再從香港去廣州坐綠皮火車到貴州,輾轉需要3天左右。”藍贊登說。
在貴州工作生活近30年,藍贊登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也是受益者。他說,可以用“翻天覆地”四個字來形容貴州的發展變化,特別是在交通條件方面。
“貴州的發展變化很好地反映了祖國的越來越強大,我很慶幸在最好的時代抓住了機遇,成為祖國建設者中的一員。”藍贊登說,他每次回到臺灣,都要向親朋好友講述在大陸所經歷的日新月異。
一直以來,貴州和大陸其他地方一樣,順應兩岸同胞的共同愿望,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積極為黔臺交流合作創造條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胞選擇到貴州安家生活、創業工作。
圖為7月19日舉行的“黔臺香藥草暨中藥產業發展對接會”簽約儀式現場,這是2023年“貴州·臺灣經貿交流合作懇談會”系列活動之一。
深化交流合作符合黔臺兩地共同利益。2012年,國務院臺辦與貴州省人民政府簽署《關于促進黔臺交流合作備忘錄》,將黔臺交流合作推向新高度。
近十多年來,貴州多次組織團隊到臺灣開展推介,臺灣各界知名人士也陸續來黔參訪,兩地同胞在旅游、就學、投資等方面你來我往,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貴州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臺辦主任劉睿說,黔臺交流交往從單向到雙向,從間接到直接,在經貿、科教、文體等領域的往來日益頻繁,交流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果。
其中,自2013年起開始舉辦的“貴州·臺灣經貿交流合作懇談會”為黔臺經貿合作搭建了平臺,也為更多臺商、臺青到貴州尋找事業發展提供了機遇。
以“貴州·臺灣經貿交流合作懇談會”為橋梁,貴州持續加強與臺灣工業總會、商業總會、工商協進會、中小企業總會等臺灣各大工協會的聯絡,經貿合作涉及農業、旅游、中藥材等多個領域。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貴州給予臺資企業項目扶持、退稅、穩崗補助等資金支持共計202批次10.27億元人民幣,黔臺兩地簽約113個項目協議。2023年以來,黔臺經貿往來更是不斷熱絡,已有28家臺資企業在黔注冊。
“大批臺胞在融入大陸發展中,實現了人生價值。”藍贊登說,貴陽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2006年剛成立時成員不足50人,現已發展至300余人。
圖為臺資企業百特亞公司在貴州六盤水市打造的海螺旺斯香藥草種植基地。
臺資企業貴州百特亞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于2018年落戶貴州六盤水。經過近5年培育發展,公司打造的海螺旺斯香藥草種植基地,實現了香藥草從種植到銷售全過程規范化、標準化。
百特亞公司負責人張健介紹,公司將在2025年完成國家標準園區建設,在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同時,也將為當地農旅發展、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臺胞留下來,更要留得住。近年來,貴州持續出臺《關于促進黔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惠臺政策,為臺胞在貴州投資、創業、就業、學習、生活等創造更好便利條件。
來到貴州已10余年的臺胞邱智良坦言,初來貴州時并沒打算待多長時間,但貴州各級政府的貼心服務、同胞的熱情關愛,讓他逐漸適應并喜歡上了這里的生活。
如今,邱智良的兩個孩子都在貴陽上學,他還將母親帶來貴陽,一家人生活其樂融融。他家在貴陽開了一家臺灣私房菜餐廳,并發展起了伴手禮產業,將臺灣與貴州特產相結合,助推“黔貨”出山。
“大陸落實臺胞同等待遇,既給我們帶來發展機遇,也讓我們更好融入這里,并扎根下來。”邱智良說,在這邊切身感受到了“兩岸一家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