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茶香,牽起兩岸情緣
“茶”字拆解開即為“人在草木間”,既彰顯中國文字之妙趣,更透出文字中的哲學意蘊——草木本是無情之物,卻因人而生情。北方昆曲劇院新編昆劇《人在草木間》便以此“字謎”為題,演繹由一縷茶香牽起的兩岸情緣。在《人在草木間》近日首演之際,記者專訪該劇眾位主創,聽他們講述劇中凝結的血脈親情。
珠聯璧合
在海峽兩岸茶文化的歷史著述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臺灣凍頂烏龍茶素有“茶中圣品”美譽,1855年,臺灣舉子林鳳池由福建武夷山,將天心永樂禪寺老方丈贈送的36棵茶苗帶回臺灣凍頂山,種植、發展而成此茶。北方昆曲劇院以這段記載為依托,創編昆劇《人在草木間》,以一段民間商業的坎坷茶事,牽引出兒女間的旖旎情事。劇中蘊含草木有情、人間大愛的深刻主題,將茶文化、媽祖文化、佛教文化巧妙地融為一體。
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說,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在文人墨客的筆端,在尋常百姓的指尖,更深深沁入民族文化的肌理、融入華夏文明的血脈。它作為意義非凡的紐帶,早已將中華兒女緊緊相連。
昆劇《人在草木間》以“一人一事、一事到底”簡潔清晰的故事脈絡構成,但意蘊深遠。編劇王寶亙、唱腔作曲王大元都是年近耄耋的老藝術家,為了呈現更好的藝術效果,不辭辛苦幾易其稿,在身體抱恙期間依然筆耕不輟。“老編劇在創作過程中,翻閱了大量的書籍,之前也通過實地走訪等方式,深入了解茶文化,探求這段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故事,著實花了不少心思。”《人在草木間》項目統籌王瑾說。
“昆曲有‘百戲之祖’的美稱,2001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去年申遺成功。兩個非遺項目在舞臺上珠聯璧合,這件事很有意義。劇中品茶、分茶、茶禮等相關情節,尤其是舞蹈演繹‘茶百戲’,較為全面地展現和推廣了茶文化。”王瑾說。
意蘊深遠
“本劇以茶傳情回溯過往,將一棵茶苗香溢兩岸的傳奇故事娓娓道來,終歸于兩岸文化上同根同源、經濟上休戚與共、情感上血脈相連的深遠意蘊。創排該劇旨在以昆曲之美,寓兩岸情深,于方寸舞臺間,匯悠悠古韻,將禪茶詩意與傳統美學融會貫通。”楊鳳一說。
“這個故事講的是林鳳池跨越海峽,來到福建求取茶苗,經歷重重困難,在當地茶農金捃梅父女、福建茶葉商會領袖魏建溪、為他化解絕境的老方丈等人幫助下,最后終于把這件事給辦成了。”主角林鳳池扮演者、國家一級演員翁佳慧說,它其實說的是“人間自有真情在”,是關于人情冷暖的故事,也有手足同胞情蘊含其中。
“劇中林鳳池有句臺詞,‘人非草木,豈能無情’,這讓我很受觸動。他受家鄉父老重托,從臺灣來福建求取茶苗,寧可不去做官,也要讓家鄉茶農能吃上飽飯,很有使命感,這種精神讓人欽佩。”主角金捃梅扮演者、北昆優秀青年演員朱冰貞說。
“我們按照古代傳奇故事的路子來排這個戲,整體風格定位是向傳統、向古典靠攏。”導演方彤彤說,因為講的是跟茶有關的故事,舞臺呈現特點以淡雅為主。劇中沒有那么復雜激烈的矛盾沖突,我們通過人性的光輝、人情的溫暖,去化解人物面對的問題。
交流互鑒
創排涉臺題材的昆劇,這在北昆可是頭一遭。楊鳳一說,這次我們采用北昆頂尖團隊,從編劇、導演、音樂到演員等方面自主創作。“我們特別希望這部戲能去臺灣演出,更加增進兩岸間的情誼。”
“疫情之前,北昆每年都會去臺灣演出交流。以演出傳統戲居多,新編戲主要演了《紅樓夢》。”楊鳳一說,北昆制作的《紅樓夢》由名著改編,臺灣觀眾比較熟悉,舞臺呈現上配合了現代的服化道,觀眾認可度依然很高,“在臺北演出很轟動,觀眾看得十分過癮”。
“臺灣觀眾對于昆曲的熱愛,真是出乎我們的意料。”楊鳳一說,一臺戲兩三個小時,從來沒有觀眾提早退場,演員和觀眾的熱情互相感染,產生了很強的共鳴。
多年來,兩岸昆曲界交流頻繁,從戲曲展演、活動交流到藝術探討,兩岸昆曲主創彼此應和,結下很深的感情,也共同致力于探索昆曲的多種可能。
在方彤彤看來,臺灣新編戲的創作大膽前衛,但并未拋棄傳統,而是將傳統和創新進行了巧妙的融合。“臺灣當代傳奇劇場的戲,重新闡釋和演繹經典,從技巧的運用、扮相的改變等方面,都很有想法,值得我們借鑒。兩岸在新編戲的創作上,也可以進一步展開交流探討。”
“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老師的新編戲《李爾在此》(改編自莎士比亞名作《李爾王》),是個獨角戲,他打通生旦凈末丑,一人分飾十角,讓我印象深刻。”翁佳慧說。“除了現場欣賞,我也在網上看過不少臺灣劇團的戲劇,非常欣賞臺灣的很多藝術家。期待將來有機會,多去臺灣演出交流。”朱冰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