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談抗戰史研究:認識逐漸接近 共同書寫民族榮光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兩岸學者談抗戰史研究:認識逐漸接近 共同書寫民族榮光
中新社記者 李晗雪 劉相琳
“兩岸都承認,抗戰勝利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取得的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的榮光。兩岸要共同書寫民族榮光。”談起兩岸史學界共同研究抗戰史,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周勇這樣說。
周勇31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介紹,推動兩岸共同研究抗戰史的努力由來已久。2010年,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舉辦,這是兩岸史學家關于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的第一次專題研究活動。數年來,兩岸學界相關交流持續進行。
許多珍貴的抗戰史史料分別保存于海峽兩岸,共享史料對兩岸學者皆是便利。周勇介紹,例如蔣介石與毛澤東之間往還電報的部分原稿保存在臺灣;重慶大轟炸等抗戰期間重要史事的部分材料也存于島內檔案館。他自己的許多研究,就獲益于赴臺找到的相關史料。
臺灣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前主任邵銘煌告訴中新社記者,兩岸共享史料,方能推動抗戰史研究求真求實。他本人自1998年起往返兩岸,參與學術交流;他擔任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主任時,逢大陸學者來訪,也都協助提供檔案查閱。
2015年11月兩岸領導人會晤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岸雙方應該支持鼓勵兩岸史學界攜起手來,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同弘揚抗戰精神,共同捍衛民族尊嚴與榮譽”。這一對話在兩岸學界引起積極回響。
從史料共享到觀點切磋、共同落筆,這一過程并不容易,近年來合作成果持續涌現。2015年,由兩岸學者共同完成的《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復興》系列叢書作為抗戰勝利70周年獻禮之作出版,其中就有邵銘煌所著的《臺灣人民與抗日戰爭》。
周勇則指出,新近發布的《兩岸共研抗戰史論文集》,無疑是近年最重要的合作成果之一。并且,經過多年交流,從中能看到兩岸學界對抗戰史的許多認識在逐漸接近。
比如,雙方都更能客觀看待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周勇記得2017年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上,已故臺灣退役將領郝柏村當時發言說,國共兩黨對抗戰都有貢獻犧牲,令他難忘。“后來我們去臺灣交流,臺灣學者也感到我們對臺灣方面的認識越加實事求是。這是交流溝通的結果。”
周勇說,抗戰史是國共兩黨間有共同語言的歷史話題,更是所有中華兒女共同認可的光輝歷史,兩岸史學界共同研究抗戰史意義重大。更何況,許多抗戰史當事人漸次離世,這項工作不容懈怠。
邵明煌求學時,是民國史研究在臺灣正“熱”的時候,他為探求中華民族為何受外來侵略而深入其中。他希望,兩岸能在抗戰史研究上持續學術交流、持續開放檔案,也希望更多臺灣青年投入抗戰史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