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回歸“九二共識”,才能真正維護兩岸和平發展
臺灣各界高度關注“九二共識”30周年——
只有回歸“九二共識”,才能真正維護兩岸和平發展
本報記者 汪靈犀
今年是兩岸達成“九二共識”30周年。“九二共識”30周年座談會近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臺灣輿論對此高度關注,多家臺灣主流媒體就此發表評論文章表示,在兩岸關系緊張動蕩的今天,回顧“九二共識”來龍去脈、展望兩岸關系的未來,對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多名島內專家學者、有識之士也表示,“九二共識”奠定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臺灣各黨派必須正面看待“九二共識”,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相向而行。
“九二共識”是改善兩岸關系的關鍵
針對大陸高規格舉辦“九二共識”30周年座談會,臺灣《旺報》發表社評指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不管從經濟還是文化等方面來說,兩岸都是割舍不斷的命運共同體。在臺海局勢緊張動蕩的今天,兩岸尤其需要延續當年求同存異的精神,建立和平與溝通的共識,以交流合作為共同目標,相向而行。
社評說,30年前,兩岸關系尚未走出冷戰陰影,但雙方還是克服困難坐下來談,最后終于找到交集,奠定了后來“汪辜會談”、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制度化協商的基礎。所以說,1992年兩岸在復雜艱困的政治情勢下協商并取得共識,是基于雙方對兩岸和平與發展都有期盼,這就是“九二共識”產生的初衷。如今,民進黨當局應該重溫和思考“九二共識”的初衷,恢復和促進兩岸交流溝通合作,避免兩岸誤解和誤判的加深。
臺灣《聯合報》分析認為,大陸高規格舉辦座談會,凸顯“九二共識”作為兩岸政治基礎的重要性。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座談會上闡述大陸對臺方針,指出30年前兩岸中國人選擇以對話代替對抗,于是達成了“九二共識”,并陳明“九二共識”就是“求一個中國之大同,存兩岸分歧之小異”。這份來之不易的成果,需要兩岸共同維護、共同珍惜。
臺灣《中華日報》發表題為《“九二共識”依舊是改善兩岸關系的關鍵》的社評。文章說,1992年兩岸雙方確實針對“一個中國”達成原則性的共識,這是個客觀事實,既無法抹煞,也不容否認。“九二共識”不是單純的名詞術語,也不是文字游戲,它是改善兩岸關系的關鍵。
大陸舉辦座談會正本清源、發人省思
島內各界人士同樣高度關注大陸舉辦“九二共識”30周年座談會。臺灣知名統派學者、《觀察》雜志發行人紀欣撰文指出,不論從兩岸歷史文獻,或從1992年的時代背景,或從1993年“汪辜會談”舉行來看,“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不容任何人否認,更沒有所謂“一方強加另一方接受”的問題。她表示,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2016年上臺后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陸高規格舉辦“九二共識”30周年座談會,有著正本清源、發人省思的功效。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認為,“九二共識”是兩岸在30年前就堅持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等原則所達成的共識,不僅是鐵錚錚的事實,更是白紙黑字的歷史。2008年至2016年,兩岸都承認“九二共識”,有了這樣的互信基礎,兩岸才能夠進入大交流、大發展、大合作的階段,既開創了交流的契機,也帶來了無限的商機。“這足以證明兩岸的中國人有足夠的智慧,能夠以理性的方式妥善解決爭端、化解歧見,而不需以武力兵戎相見。”她說。
洪秀柱表示,30年來兩岸經濟合作日益密切。“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九二共識’所扮演的角色,更顯至關重大。”她期待兩岸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堅實基礎上促進各項交流,更希望兩岸未來能夠持續深化“九二共識”,為和平統一創造更有利的環境與條件。
臺灣各黨派必須正面看待“九二共識”
中國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榮恭曾長期擔任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是兩岸關系發展變化的重要見證者。他表示,民進黨2016年上臺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交流”幾乎變為“斷流”,“對話”變為“對抗”。這跟兩岸民眾所期待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完全背道而馳。現在臺海形勢緊張動蕩,傷害臺灣的整體利益,關鍵是因為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張榮恭說,要回歸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商對話、互利合作,必須要有共同的政治基礎。只有回歸“九二共識”,才可以獲得兩岸和平與臺灣的繁榮。
臺灣海基會前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曾親歷1993年的“汪辜會談”,他認為“九二共識”不僅促成了“汪辜會談”,也奠定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他呼吁島內某些人“應該回過頭來”,想盡方法促進兩岸逐漸融合,共商未來。
前彰化縣長卓伯源同樣認為,“九二共識”奠定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他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承認“九二共識”是確保兩岸和平發展的前提,值此臺海兵兇戰危之際,其重要性不可言喻、無可估量。他說,“九二共識”就是和平共識,臺灣各黨派必須正面看待“九二共識”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他還呼吁民進黨當局、國民黨主事者,必須以2300多萬臺灣人民福祉為念,拋棄意識形態對立,拋棄玩弄文字游戲態度,正面看待“九二共識”,恢復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重啟和平交往的基礎,化危為機,管控分歧,平等協商,共促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