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飛不出去”折射民進黨“去中”荒唐且虛妄
中新社北京4月14日電 題:華航“飛不出去”折射民進黨“去中”荒唐且虛妄
中新社記者 容海升
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近日被質詢時承認,2020年采用所謂“臺灣”意象涂裝后,華航貨機“飛出去有難度”。意識形態炒作有如“回旋鏢”,當事政客在其反作用力下左支右絀、狼狽不已,折射出民進黨各種“去中”行徑的荒唐與虛妄。
兩年前全球抗疫物資緊缺之際,民進黨當局借口罩援外發動所謂“華航正名”、大舉炒作“去中國化”,最終逼迫作為公營企業的中華航空公司以修改新購飛機涂裝來應對政治壓力。近日,該話題再登臺灣傳媒頭條,蘇貞昌被動回應,只因華航新購貨機不再嵌入“臺灣島”標識,恢復往常涂裝。
政治符號上身的飛機“飛不出去”,早在臺灣航空界意料之中。事發之初,業界人士就警告,更名不僅耗資巨大,且可能導致航空公司無法執飛兩岸航線。不過,民進黨政客以“去中”“反中”炒作拉攏、回應“獨派”勢力需求,從來只看眼前不計長遠,不撞南墻不回頭。
兩年來,“正名”涂裝不止沖擊了華航正常的機隊調度和信譽,更讓全球航空業記住臺灣地區政治力深度干預企業正常運營的一個荒唐案例。即便對于民進黨,也是里子、面子雙輸。
此類故事,總是在民進黨執政時期發生。近年,有“冬奧正名”險些影響運動員出征2020東京奧運會;陳水扁時期,則制造了中國石油公司更名為“臺灣中油”等一系列公營企業“正名”事件,無端制造社會撕裂、耗費大量公帑,更有中華郵政“正名”為“臺灣郵政”,但因無法獲得法源依據,終究導致改回原名的折騰。
“正名運動”劍鋒所及,臺灣民間社會驚懼于激進群體輿論施壓、無端攻擊,但消極抵制的態度仍表露無遺。如民營化的中國鋼鐵公司,在代表當局的公股壓力下一度準備改名,終因商譽影響及更名成本難以負擔,讓“正名”方案不了了之。中國醫藥大學、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大學等9所大學也曾被點名制定“正名”計劃,民進黨也未能得償所愿。
屢遭挫折,民進黨政客不可能感受不到各種“去中”行徑的虛妄與民間的反感。之所以一條道走到黑,其實質是民進黨始終無法解決的一大問題——掌握行政、立法等權力日久而“法理臺獨”幾無寸進,這讓綠營激進勢力壓抑、躁動;唯有借助形形色色的“反中”“脫中”議題,時時給予“急獨”分子一點回應、安慰,拉住這些所謂“死忠粉”。
也因此,華航“正名”的故事一定要重復上演。明知荒唐虛妄,一再灰頭土臉,臺灣民間社會短期內還得繼續忍受各種拙劣、尷尬的“去中”表演,因為今年底又有選舉登場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