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陳雙卯的公益哲學
中新網上海2月27日電(記者 繆璐)從金融行業轉戰公益事業,來自臺灣臺北的陳雙卯未曾想到,十多年前到上海復旦大學深造的決定,會成為自己人生的重要轉折。
曾在臺灣銀行業工作的陳雙卯,擁有令人羨慕的“金領”身份,但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讓他開始思考未來,并決定放棄臺灣的一切,到上海給自己充充電,“我一直覺得未來上海是全世界的金融之都。”
進入心儀的復旦大學后,陳雙卯不但得到了知識的積累,還在這里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并和公益結緣,將其作為全身心投入的事業。“復旦帶給我的收獲是更多元的思考,讓我思考為什么想要成為那個明天的我。”陳雙卯說。
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愛心公益會”社團里,陳雙卯和伙伴們一起組織過很多活動。其中,2009年赴寧夏西吉縣的一次“特殊支教”令他印象最為深刻。西吉曾被聯合國稱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艱苦的環境和窮困的家庭急需人們的幫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陳雙卯認為,除了每年固定的物質資助,精神上幫助更為重要,“比改變生活更重要的是改變孩子們的精神狀態。我不想只是捐錢捐物,而是希望通過一套精心設計的課程,讓這些孩子們能學會表達,在精神上振作起來,做快樂自信的自己。”
隨后,陳雙卯和活動負責人周穎探討起公益活動更多可能性,在此過程中,上海姑娘周穎被他細致的觀察力和新穎的創造力折服,志同道合的倆人隨后也走到了一起。
2010年6月,陳雙卯和伙伴們正式開啟“教育+公益”事業,并創立了專注于培養青少年能力的教育機構——上海復啟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復啟走上正軌后,陳雙卯又和伙伴們注冊成立了民辦非企業組織賦啟青年發展中心,并先后啟動“Diggers(挖掘者)青年領袖教練計劃”,以及關注非滬籍隨遷子女的“新公民之聲”公益項目。
“在采訪和調查中發現,外地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需要面對來自學校、家庭、就業、人際交往等多方面的壓力,自我認知和價值感偏低。我們希望幫助這些孩子更好地融入城市的生活,發現生活的美,所以找到很多資金資源的力量,讓這群孩子可以免費接收到這些課程。”陳雙卯說。
十余年來,賦啟的活動足跡遍布北京、上海、大連、成都、深圳等數十座城市。“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首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2013年度上海十大青年公益項目“……這些形形色色的獎杯、獎狀,對陳雙卯和伙伴們而言意味著認可和鼓勵。
“夢想、激情、勇氣、擔當”。正如賦啟青年發展中心確立的價值理念,陳雙卯希望,自己和伙伴們追逐的夢想能“點燃”人群中1%的“有料青年”,進而影響其余的99%,讓更多人加入公益的行列。
此前,上海出臺的《關于促進滬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辦法》提出,“支持臺灣同胞和相關社團參與本市組織的公益活動和基層社區服務”。在陳雙卯看來,相關政策的扶持和指引,有望吸引越來越多臺灣青年進入大陸社會服務領域,或投身公益事業。
“現在很多臺灣的青年人都是想來大陸的,但他們可能會存在很多的不敢,真正的建議就是,這里的機會很多,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勢,只要你膽子大一點,愿意跨出第一步,愿意過來,并愿意努力,肯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陳雙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