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黃河學”研究高地 “母親河畔的中國”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河南大學
2021-10-15 10:43: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長虹教授介紹情況。
中國臺灣網10月14日開封訊 10月12日,“母親河畔的中國——溯源黃河文脈 講好黃河故事”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走進河南大學明倫校區,探尋這所百年名校關于關于“黃河學”的研究成果。
傳承黃河文明,建立“黃河學”研究體系
據介紹,自1912年建校以來,河南大學一直致力于對黃河、黃河流域和黃河文明的研究,形成了深厚的學術傳統。當前,學校有黃河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2個國際重點社科研究平臺,圍繞“黃河文明承傳與轉型”“沿黃地區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黃河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等特色研究方向,產出了數百項重要的研究成果。
學校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長虹教授向采訪團介紹,河南大學圍繞“重傳承、勇創新、擔使命、聚英才、創學科、繼絕學、育人才、攻難題、出成果、塑品牌、建智庫、揚文化”12個關鍵方面,充分發揮平臺和學科優勢,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組建多學科綜合平臺的創新發展模式,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溯源黃河文脈,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黃河時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河南大學的學者們心系國家,潛心科研,深稽博考,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2002年,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成立,是中國唯一的以黃河文明與沿岸地區可持續發展為研究對象的大型綜合性研究與咨詢機構,對“黃河學”的研究走在了全國前列。
侯衛東作為河南大學青年學者,長期從事“夏商周都城文明與文化遺產研究”,將黃河流域的考古研究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對采訪團說:“我們從遠古走來,我們的出身、文化認同、民族形成與根源需要考古學來揭示。”
2019年,“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教授王蘊智在前排就坐。他潛心研究甲骨文42年,成果斐然,就是在他的建議下,安陽建立起中國文字博物館,漯河有了許慎文化園。
曾多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的程遂營教授圍繞黃河文化旅游研究,出版了《黃河上的古都》《程遂營講六大古都》《絲綢之路上的古都》等多部專著。他在接受采訪時講到:“河南大學位于黃河之濱,校歌里有“嵩岳蒼蒼,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長”的歌詞。作為黃河母親懷抱里的一所大學,認識黃河、研究黃河、把黃河文化發揚光大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彭恒禮教授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遍了黃河流域的大地,他對采訪團說:“每到一個地方,當地的非遺傳承人和老藝人們會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資料拿出,讓這些珍貴的資料保存傳承下去”。彭恒禮教授對于非遺保護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河南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河南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地理學教師團隊負責人秦耀辰表示:“我們感到了一種崇高的使命、責任和擔當,未來必將繼續腳踏祖國的中原大地,根植黃河文明的文化沃土,面向黃河流域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科學探索,創新實踐,不斷培育出國家戰略需要的創新人才。”
采訪團成員也表示,通過教授們的講解、展覽的了解等,真切地感受到了這所黃河之濱的大學與黃河這條大河之間的“款款深情”。
本次“母親河畔的中國”網絡主題活動,將圍繞黃河文化,通過組織網絡媒體走讀黃河的形式,深入挖掘黃河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精神內涵,講好黃河文明起源故事、黃河精神故事、黃河人物故事、黃河生態文明故事,堅定民族文化自信。采訪團將在河南進行3天集中采訪。隨后,采訪團將分4個采訪組分赴山西、內蒙古、山東、四川、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八省區同步展開線下采訪活動。(完)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