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開展交流合作,打造“雙城經濟圈”——川渝臺商唱響“雙城記”
近日,重慶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四川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若干重大改革舉措》,對兩地協同推進的重大改革進行部署。
川渝兩地的臺商臺企積極開展兩地臺商臺企投資推介會及臺青創業交流活動,共尋“雙城經濟圈”合作發展新機遇。
便捷物流助中外聯通
“我20年前在成都待過兩年,這次再來尋商機,發現四川進步很大,尤其政府對企業服務的用心讓人感動。”結束了為期3天的四川考察,重慶臺協會常務副會長林恩慕有感而發。
從臺灣到祖國大西南,林恩慕不僅帶來了電腦零售營銷新模式,還隨著互聯網經濟興起積極推動企業轉型。如今,林恩慕在大陸的投資項目已在重慶落地生根,并輻射到了新疆烏魯木齊。
在對成都國際鐵路港的考察中,林恩慕對于日漸完善的“出川物流大通道”產生了濃厚興趣。近年來,四川設施聯通水平不斷提升,多線并進推進多形式交通建設,已形成進出川開放大通道31條;成都至歐洲、中亞、東南亞的國際班列也穩定運行,通達15個國家25個城市。
“無論是眉山與成都間的‘1小時交通圈’,還是作為蓉歐快鐵始發站的成都國際鐵路港,在物流運輸方面都有極大優勢。”林恩慕表示,希望未來能夠在成都青白江區設廠,把新疆的優質棉花原料運至成都加工成品,再通過臺廈蓉歐班列以海鐵聯運方式送達臺灣。依托穩定的蓉歐班列,棉花制成品能順利運抵中亞和歐洲市場,同時還能進一步開發東南亞及“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的進出口貿易。
“成都國際鐵路港的建設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重慶臺協會會長黃光志表示,四川在交通物流等方面布局規劃著眼長遠,體現了面向未來發展的理念,這將給川渝兩地臺商臺企提供廣闊發展空間。
人才交流促產業協同
在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建設探索中,如何進行產業鏈對接、實現兩地協同發展也成為諸多臺商臺企關注的焦點。作為PCB(印制電路板)產業下游配套企業,臺資企業展旺塑膠(重慶)有限公司已扎根重慶市榮昌區多年,完成了從東南沿海向西部的產業轉移。
“PCB對產業鏈要求極高,我們必須對上游企業反應靈敏才能獲得更大的下游消費市場。”展旺塑膠董事長、臺商梁輝炎介紹,四川電子信息產業已達到萬億級,在相關產業發展基礎上與重慶一樣具備很大優勢。“如果兩地能夠把電子信息產業的‘同’做大做強,協調兩地產業鏈對接,就能抱團發展。”
為了更好地實現川渝產業協同,充足的高新科技和專業技能人才儲備是重中之重。“我的團隊中已有不少從四川過來的高材生,他們在處理大數據業務上能力很強。”林恩慕介紹,作為成都未來高科技產業發展中心,天府新區憑借優渥的人才落戶政策和配套服務,吸引全國各地眾多高科技人才來川發展,“重慶的企業可以更多關注四川的優秀人才”。
目前,成都高新區已分別與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加快推動未來科技城建設和相關人才的培養工作。而隨著“雙城生活圈”的發展,林恩慕希望川渝兩地能夠依托便捷的交通優勢繼續加強在人才、產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全面助推兩地企業發展建設。
“我很有信心在四川找到企業落地的機會,希望能夠借助‘雙城經濟圈’帶來的產業與人才優勢,為企業尋求更好發展。”梁輝炎說。
臺青“西進”享政策利好
“越來越多臺灣青年到大陸就業、創業的首選地已不再是經濟發展相對成熟的東部沿海,而是深入西部內陸。”看到在川渝創業發展的臺青事業蒸蒸日上,在四川奮斗了18年的臺商許淵順感受頗深。
作為西部首個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執行長,許淵順見證了川渝兩地多年來在鼓勵臺青臺企落地發展方面的緊密合作。從攜手打造“成渝經濟區”到共建“雙城經濟圈”,祖國西部正在為臺青臺企打造更加寬廣的發展機遇和平臺。
為進一步加強兩地產業發展聯動,打造“雙城經濟圈”,重慶兩江新區與四川天府新區于今年7月正式啟動證照異地互辦互發,進一步降低包括臺企臺商在內的兩地企業往返奔波登記注冊的時間成本。兩地市場監管部門也簽訂合作協議,探索構建跨區域“異地同標”的市場準入服務系統和便利化機制,以實現營業執照、許可證的兩地互通,持續激發兩地市場主體活力。
“臺青選擇創業地一定要有發展空間,而不是跟別人湊熱鬧。”許淵順認為,“雙城經濟圈”的政策利好意味著有更大發展空間,而川渝兩地為“西進”發展的臺青臺企和初創企業“量身定制”的優惠政策,也滿足了他們在住房、資金、稅收等方面的切實需求,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
許淵順表示,希望能凝聚更多在大陸和島內發展的臺商臺企主動關注并積極融入“雙城經濟圈”實現雙贏,依托惠臺政策吸引更多臺青到祖國西部創新創業,“我們愿意為大家‘登陸西進’保駕護航”。(本報記者 金 晨)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9月01日 第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