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資農業企業家:扎根四川廣闊鄉村尋找發展新機遇
中新社瀘州5月8日電 (單鵬)“你們不要叫我‘王總’,請喊我老王。”在四川廣元蒼溪縣的黃花田間,操著一口“閩南風味”普通話的臺資農業企業家王衫桂正手把手教當地農民種植黃花。由于各家種植條件不同,王衫桂每日的工作就是挨家挨戶走訪,實地考察種植情況并給出建議。“我沒有辦公室,農田就是我的辦公室。”
近年來,四川與臺灣農業合作勢頭強勁,合作項目近300個,金額超過20億美元,有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2個,省級“川臺農業合作示范基地”20個,在現代農業產業方面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臺資農業企業扎根四川鄉村,帶來臺灣農業“起步早”所積攢下來的經驗、技術、數據和理念,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蒼溪出產的黃花菜,脆、嫩、甜!口感甚至超過臺灣本地的黃花菜!”王衫桂一臉自豪地表示,蒼溪縣生態良好,擁有種植黃花的理想環境。目前王衫桂在蒼溪縣有600余畝黃花種植基地,而且還在周邊鄉鎮13000多畝的土地上推廣黃花種植。隨著蒼溪黃花打入海外市場,王衫桂團隊規模從最初的2人發展到今天的600余人;與此同時,王衫桂著力推廣的“企業+合作社+農戶”形式,幫助不少農民實現收入翻倍,“有的農民一年增收幾萬元人民幣”。
鄉村振興既包括農業現代化,又包括與二、三產業的融合。臺資農業企業家林琳在成都擁有一家集竹筍生產、加工、貿易和銷售于一體的企業,每年她都會組織團隊在四川、云南等采筍基地收購竹筍,還推出鮮筍、保鮮筍、休閑筍、筍干等多類型加工產品,“企業要尋求突破,對原始產品的簡單加工不會產生高附加值。”
農業科技創新是鄉村振興必不可少的一環。臺資農業企業家徐健哲所在的公司位于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主要從事杏鮑菇的生產和深加工。傳統上,杏鮑菇種植需要人工接種,而徐健哲的企業已在技術上實現突破。“我們采用‘液體接種’,這樣就能實現整個生產過程的全自動化,把杏鮑菇的生長周期縮短4至5天,并極大節約了人力。”
在四川達州通川區蒲家鎮八口村,臺灣農業專家詹富翔曾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讓800多畝奄奄一息的藍莓樹種“起死回生”,結出了健康飽滿的藍黑色果實。詹富翔長期專注于科技、生態、有機等現代農業研究和實踐,在運用“酵素新農法”發展有機農業領域擁有豐富理論和實踐經驗,他使用酵素讓這片土地恢復生機。“藍莓是我的‘孩子’,能讓快枯死的藍莓存活下來并成功掛果,是我最驕傲的事情。”
在四川的鄉村尋找發展機遇,已是許多從事農業的臺灣年輕人正在考慮的方向。出生在臺北的郭弘揚,如今在成都管理一家海峽青年創業園,在他的牽線搭橋下,已有37家臺資農業企業在成都落地生根。“臺灣年輕人做農業有一種匠人精神,很符合大陸農業升級、精致農業發展的大方向。當這些因素遇上大陸的市場和基礎設施,就會創造很大的商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