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看“扶貧”:不止“紅布條”“大標語”
臺青眼中的大陸“扶貧”是什么樣子?
廣西師范大學臺籍教師王孟筠的第一印象是“紅布條”“大標語”。
因疫情影響,四月初王孟筠為學生們打前站,先去桂林市管轄的貧困縣調研。此行讓她對大陸的“脫貧攻堅”有了新的理解。
尤其讓王孟筠感到溫暖的是,奮戰在脫貧一線的,不僅有政府、農戶,還有臺商。
來看看臺青眼中的“脫貧攻堅戰”——
陸嘩媗是廣西桂林1.5萬個陸配家庭的一分子。上世紀90年代嫁到臺灣的她,十余年前就在惠及臺胞政策之下回鄉創業,并于2018年創辦廣西海凌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投身家鄉的扶貧攻堅事業。
陸嘩媗(右二)在公司的辣椒種植基地
2017年從臺灣東海大學博士畢業后就來到桂林任教的王孟筠,與這位她口中的“陸姐”成了常來常往的朋友。
王孟筠(左)到陸嘩媗的公司串門
王孟筠說,桂林和臺灣對她而言都是家,她在陸姐身上看到的故鄉情懷,就如同她對桂林的情感一樣。她也想要為這片將長久扎根生活的土地做點貢獻。
今年王孟筠帶領同學們做的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圍繞資源縣的扶貧工作展開調研,就是與陸嘩媗的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合作。其實,這不是她第一次和學生一起進行扶貧主題的社會實踐。2019年暑假,他們來到廣西桂林龍勝各族自治縣,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精準扶貧。“我希望把扶貧作為學習的重要一課。”王孟筠說。
2019年王孟筠帶隊調研廣西龍勝的電商農業
王孟筠和學生們深入探訪龍勝縣農戶
目前,常住桂林的臺商、臺胞有3000多人。2019年,陸嘩媗的兒子洪士人從臺灣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生產系畢業后也來到了桂林,他不僅與當地技術員配合,指導農戶種植辣椒,還計劃把更多臺灣發展精致農業的經驗,導入母親打造的辣椒種植基地。
洪士人(左)將辣椒幼苗運送給當地農戶
洪士人計劃中的辣椒系列產品品樣
辣椒產業延伸的鄉村旅游
在學校專攻植物基因轉殖、組織培養的洪士人期待,在桂林這片廣闊天地中學以致用,在實踐中精進專業學術。今年5、6月份,陸嘩媗的辣椒種植基地將掛牌成為“兩岸青年交流基地”,洪士人相信,這里能讓更多有志于農業領域的臺灣青年找到實現夢想的可能。
前幾天,王孟筠又到陸嘩媗的公司串門,聽陸姐說起,她24日組織桂林的幾位商會代表以及電商平臺企業,在資源縣的田間地頭開通了一場直播,為8月份上市的資源農特產品紅提打call。陸嘩媗希望,能在疫情過后,幫助種植戶、合作社打通電商的“最后一公里”,讓資源的農特產品走出大山,走進千家萬戶。(莊楊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