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垃圾分類結緣的創業者——臺灣媽媽黃瓊瑤上海打拼記
新華社上海12月24日電(記者潘清 許曉青)上海通過立法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后,臺商黃瓊瑤的生活忙碌又充實。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也是垃圾分類公益宣講員、社區“環保達人”。
黃瓊瑤擔任總經理的上海承瑤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她和丈夫名字中各取一字來命名。這家專注于為大陸企業定制設備、承接環保資源再生工程項目的企業,可謂兩人的愛情結晶。
2003年,從臺灣到上海出差的黃瓊瑤與臺灣環保行業“發燒友”劉承輔在黃浦江畔相識,擦出愛的火花。黃瓊瑤被劉承輔對環保事業的專注和志向所折服。
創業,專注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業余,當一名“垃圾分類達人”。黃瓊瑤笑稱自己是與“垃圾”結緣的女子。
“小孩子擦過鼻涕的餐巾紙是干垃圾還是濕垃圾?吃完小龍蝦剩下的殘殼是哪種垃圾?投入藍色桶中的可回收物到哪兒去了?經過資源再生又會變成什么?”黃瓊瑤在社區當公益講師,講課滔滔不絕。在她和伙伴們全身心投入下,她居住的上海市閔行區浦錦街道及周邊成為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域。
“垃圾分類關系到民眾生活環境,也和我從事的行業同處可再生資源價值鏈上下游。前端的垃圾沒有科學分類,后端處置難度和成本就會很高。”黃瓊瑤說,于公于私,自己都有責任義務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的宣傳推廣。
2019年,黃瓊瑤一步一腳印。從社區到學校、企業,她的“課堂”五花八門。從阿姨、媽媽們到學生、年輕白領,她的“學生”形形色色。每次公益宣講前,黃瓊瑤都會認真擬訂方案、仔細備課。除了把專業知識爛熟于心,她還熟讀大陸環保法律規定及垃圾分類實施細則。遇到不明白、不確定之處,她還會找政府部門服務窗口求證。
以“垃圾分類小小推廣員”為主題的公益活動讓黃瓊瑤記憶猶新。孩子們在科普課堂上踴躍互動,并從家里帶來廢棄的食用油桶和礦泉水瓶,在黃瓊瑤夫婦指導下變成種菜容器。孩子們一邊動手一邊學習,掌握了環保知識。看到孩子們“滿載而歸”,黃瓊瑤內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動。
今年初,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舉辦的一項評選活動中,黃瓊瑤與其他幾位市民代表被評為“身邊最美生活垃圾分類達人”。
今年7月1日起,上海在全市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社區里建起垃圾箱房,擺上統一規范、按色彩分類的垃圾箱。在普及分類知識的基礎上,浦錦街道推出富有自身特色的垃圾袋等,方便居民分類。黃瓊瑤覺得,社區的點滴進步也包含著自己的努力,很有成就感。
黃瓊瑤2018年建了一個微信群,取名“青山綠水公益環保群”,如今擁有200多名成員,成為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問答及成果分享“微平臺”。
大陸近期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提到,臺資企業可同等參與大陸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城鎮污泥無害化處置與資源化利用、再生資源和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等循環經濟項目。這讓黃瓊瑤發現了新機遇。
“期待下一步有對口平臺輔導我們這樣的初創企業參與其中。”黃瓊瑤說,她希望通過做好垃圾分類,與大家攜手守護綠水青山,以環保造福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