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條”的暖意與蔡當局的寒風(日月談)
“26條”的暖意與蔡當局的寒風(日月談)
古希臘寓言家伊索有則寓言,寫的是北風和太陽爭論誰的威力大,能把人們身上的衣服剝掉。北風呼呼吹,人們怕冷就裹緊了身上的衣服。而太陽溫暖照耀著,人們自然而然脫下了外套。
結局不言自明。如果拿到政治領域來,這篇名為《北風和太陽》的寓言也不難看出寓意。那就是民之所欲,政之所向。就兩岸關系來說,尤為如此。
民進黨當局動輒自稱代表“臺灣主流民意”。可實際上在干什么呢?不接受“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協商停頓,官方交流陷入冰封。即使這樣也不思悔改,繼續操弄意識形態,欲出臺“中共代理人法”,讓奔走在兩岸的人感受到了陣陣寒意。
反觀大陸,11月4日最新出臺的“26條措施”,誠意滿滿,善意滿滿。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不斷釋放利多,主動、積極、持續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讓臺胞感受到了暖意。
“26條措施”可以看作去年“惠臺31條”的“升級版”,是一年多來大陸各地臺辦頻頻聽取臺商意見后,所推出更具體全面的對臺措施。據了解,未來各地還會有地方版實施意見,如同艷陽持續高照。
今年以來,民進黨借“反修例”,在選前拼命操作冷面“仇中牌”,原盤算激怒大陸以鐵面對冷面,好撈選舉利益。但如今大陸拿出火熱的“26條措施”,順應和平發展的兩岸主流民意,讓“反中”牌落空,臺當局也形同遭到“當頭棒喝”。
但“反中”慣了的民進黨并不愿意反思。對綠營而言,大陸任何惠臺措施都是居心叵測的“特洛伊木馬”,試圖繼續用“統戰”等抹紅伎倆來掩飾自己執政無能。
問題是,臺灣民眾不是傻子,“26條措施”更具可操作性,在陸臺商、臺青乃至臺灣民眾,會感受不到?主流民意真會支持民進黨因“仇中”就把臺灣用圍墻困死的做法嗎?
綠營若輪番上演口水戰,只能自陷困境左右為難。一味謾罵攻擊,肯定阻止不了部分臺灣民眾選擇“用腳投票”。如果綠營一味勸阻,又在島內端不出惠及民生的政策牛肉,更是彰顯其執政無能。看在部分臺灣民眾眼中,當局甚至成了其前途發展的攔路虎。
用臺媒的說法,“26條措施”不只反將蔡當局一軍,更是向臺灣民眾射出“攻心箭”。有臺灣網友分享過去在海外旅游遇到狀況,前往大陸領事館求援的經驗,并表示“有在國外出事的人就知道,這點最實際”。以此反觀,更凸顯蔡當局在兩岸交流上的僵化,以及對臺商事業發展、臺灣民眾權益的漠視。
回到北風和太陽的故事。民進黨雖一再刻意挑釁吹冷風,但翻開“26條措施”,條條切中了臺胞的現實需求,對臺當局“逢中必反”有很強的穿透力,對兩岸一家親有很強的號召力。即使臺灣當局有關方面不接,大陸方面照做。畢竟,艷陽出來,北風之寒必將漸漸抵消散去。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