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創業“合伙人”:讓好創意更接地氣
中新社成都7月20日電 題:兩岸創業“合伙人”:讓好創意更接地氣
作者 閆旭
從四川省成都市區驅車近兩個小時來到德陽市中江縣古店鄉新橋村,豎著“小紅薯成長計劃”牌子的半畝紅薯地里,孩子們正在開心玩耍。
新橋村地處偏遠,但風景秀麗。今年,臺灣青年許淵順來到這里,與大陸合伙人楊鋼共同發起文創農業“嘦紅薯”計劃,給村子帶來人氣。
“嘦紅薯”計劃由3個臺灣文創團隊和1個德陽本地的創業團隊共同執行,目前正在進行的第一個階段是“小紅薯教室”。
端午節前播種下的小紅薯,將在秋天收獲。小朋友們通過認養小紅薯,走進鄉村,觀察、記錄紅薯的生長情況,體驗種植的樂趣。許淵順和楊鋼希望把新橋村打造成一個親子文化村落。
早在2002年,許淵順就來到成都創業。“我用了10年的時間才做到接地氣。”深知青年創業不易的許淵順,這次決定與大陸青年“搭伙”創業。
“臺灣的文化創意在這里要經過一個逐漸被接受的過程,把兩岸年輕人的創意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效果會更好。”他說。
作為德陽本地人,楊鋼更熟悉四川的市場和當地年輕人的喜好。“我們在這個項目上一拍即合。”楊鋼告訴記者,大陸團隊主要負責項目的執行、市場、推介等方面的工作。
在德陽,這樣的“兩岸合伙人”越來越多,兩岸的年輕人通過“搭伙”創業,讓好創意能夠更接地氣。
臺灣吉他手陳柏翰和德陽鼓手陳冠初相識于網絡。去年6月,他們成立了一家音樂咨詢有限公司,主要開展音樂培訓、樂器售賣、音樂演出、活動策劃等業務。
來自臺灣的師資力量是公司的特色優勢。之所以選擇德陽,陳柏翰表示,這里商機很大,有意向、有技術、有想法的臺灣年輕人,可以找到一席之地。
團隊里的臺灣老師小葉為公司設計了logo,一個八分音符中間包裹著一棵樹。陳冠初說,寓意是希望大家都像樹一樣,在音樂的培養下更好地成長。
6年前,在臺灣從事設計工作的劉恒恩被公司派到成都做設計主管。看到成都啤酒市場很大,學過精釀啤酒制造工藝的他,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從在德陽做精釀啤酒培訓老師,到與一位臺灣姐姐和一位德陽本地朋友合開“亞比斯”啤酒屋,劉恒恩說,最大的收獲是認識更多的朋友,看到了截然不同的市場。他坦言,在德陽人生地不熟,幸虧有合作伙伴一起,創業變得更加順利,更容易打開當地市場。
2016年6月成立的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目前已入駐臺灣青創企業30家,吸納創業就業臺灣青年51人,涵蓋文化創意、互聯網應用、物聯網、生物科技、精致農業、電子商務、新媒體、現代服務業等多個領域。
作為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執行長的許淵順,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關注在這里落戶的每一個項目的發展,適當提出調整意見或輔導方案。他希望將更多當地青年企業家的資源與臺灣青年創業項目進行對接,凸顯兩岸特色,既接地氣,又能真正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