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今天
這篇文告搶了頭條
↓↓↓
那是1979年元旦
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
《告臺灣同胞書》
鄭重宣示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
明確提出一系列發展兩岸關系、
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政策措施
包括盡快實施
通郵通航,同胞直接接觸
探親訪友,參觀交流
同時,大陸宣布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
炮擊停了,生活繼續
有生意頭腦的金門人
把炮戰時期的炮彈材料
變成了做飯用的菜刀
金門居民利用彈殼彈頭制造金門菜刀。中新網 王東明 攝
以炮彈為原料的金門菜刀
成為當地名品
與高粱酒、貢糖一起并稱“金門三寶”
譜寫了一段鑄劍為犁的佳話
“炮擊金門”戰役期間
距離金門島最近的福建晉江圍頭村
不到3平方公里
落下5萬多發炮彈
由此得名“海峽炮戰第一村”
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
改變了這個村子的命運——
昔日的“炮戰第一村”
變成了“兩岸通婚第一村”
截至2018年8月17日
圍頭村共有146對兩岸夫妻
戰火變煙火
2018年8月17日,第五屆海峽兩岸(晉江金井·圍頭)七夕返親節在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圍頭村開幕。從2010年起,當地每兩年舉辦一屆七夕返親節。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告臺灣同胞書》
全文雖然只是短短的1800余字
但
“開誠相見,言之成理
語調懇摯親切,富有感情
語重心長,入情入理
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之后
大陸方面一直積極采取各種措施
推進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領域交流合作
推動兩岸關系開創和平發展的嶄新局面
多少高堂明鏡悲白發
多少妻子長年守空幃
多少兒女不知父生死
多少異鄉客夜夜夢神州
《告臺灣同胞書》傳到臺灣島內
眾多在臺大陸籍老兵
再也抑制不住思鄉之苦
他們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今生今世不能活著見父母,
死也要回大陸!
不達目的,死不罷休!”
思鄉心切的老兵高喊口號,游行集會
高唱著《母親你在何方》
想要沖破重重阻礙
敲開兩岸封鎖之門
1987年11月16日,67歲的臺胞春生先生回到桂林拜祭去世的父母,了卻多年的夙愿(資料圖片)
1987年
兩岸恢復民間交流
1988年1月14日
首個“臺灣返鄉探親團”啟程赴大陸
老兵們終于回到日思夜想的大陸故鄉?
1988年1月20日,由臺灣“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組織的首個“臺灣返鄉探親團”登上了長城。 新華社發
有的人回家了
有的人卻再也回不了家
“活著已做游子,死了拒做游魂。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這個流傳在臺灣老兵中的口號
成了祖籍山東菏澤的臺灣律師高秉涵
一直踐行的承諾
2017年11月14日,高秉涵在擦拭一位老兵的骨灰壇。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 攝
從1991年開始
高秉涵陸續將老鄉的骨灰送回故鄉
20多年來
他送回了約150個老兵的骨灰
讓離鄉的孤魂葉落歸根
1992年11月
兩岸雙方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
“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即“九二共識”
1993年4月27日“汪辜會談”前汪道涵與辜振甫握手。 新華社發
1993年4月29日
汪辜會談舉行
這是1949年以來
兩岸授權高層人士首次會談
建立了一中原則基礎上
推進兩岸制度化協商的機制
2001年1月
金門、馬祖與福建沿海地區的
海上客、貨運航線
首次開通
2005年4月29日
國共兩黨領導人
舉行了時隔60年后的首次會談
2008年12月15日7時20分,作為兩岸直接“三通”首個飛往臺灣的大陸航班,深圳航空ZH9095航班從深圳機場起飛。新華社記者 壯錦 攝
2008年12月15日
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
正式啟動
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會面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習近平同馬英九握手。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2015年11月7日
兩岸領導人
開啟了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晤
鞏固深化了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
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
2018年
“31條惠及臺胞措施”出臺
給臺資企業和臺灣同胞
帶來巨大機遇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40年彈指一揮間
40年滄海變桑田
當年“炮擊金門”戰役的“火線”
如今已是兩岸交流的前沿
2018年8月5日
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實現正式通水
共飲一江水 兩岸一家親
2018年8月5日,來自福建的清水流進金門田埔水庫旁的受水池。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年來
所提出的許多政策主張
都已經變為現實
今天
我們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
是為了開創兩岸更加美好的未來
“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
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
兩岸同胞應該共同努力
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和正確道路
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
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紀念!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