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區現場,兩岸特色農產品吸引眾多參展觀眾參觀。(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中國臺灣網11月6日長沙訊 (記者 郜利敏)47個展區、4000余家企業、1.6萬種農產品、逾40萬參展觀眾、416億元國際農交會交易額、266億元中部農博會交易額……這一組組數據,火爆的場面,令參與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的兩岸參展業者印象深刻。臺農共同探討在日益壯大的大陸農業市場中,臺灣農特產品未來出路在哪里。
大陸經銷商與臺灣企業洽談業務。(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擔憂:臺灣農產品未來憑什么優勢競爭市場?
目前大陸農業發展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重視農作物種植、農產品加工現代化、專業化、科學化、精細化等,涌現出了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他們非常重視農產品質量,追求有機、綠色農產品。在農產品質量提升背景下,消費者對農產品消費模式也進行了升級,基礎訴求也由原來“吃得飽”“吃得好”向健康化和品質化的方向轉變。“吃得健康”已成為了下一個消費需求點。
“這對于臺灣農產品是一個契機!”臺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組長沈世然表示,雖說臺灣農業規模小,但是現代化程度較高,呈現了“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小而暖”等特點。大家非常重視農特產品,品質要好、口感要佳,還要吃得健康。同時,臺灣農特產品包裝也非常精美,比較容易獲得消費者青睞。他們協會經常對從事農業經營者表示,不僅要做好的產品,也要注重賦予產品生命。通過文創等形式,講好產品背后的文化內涵、與顧客情感產生共鳴。其實,產品的文創背后是對情感的營銷。兩岸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他一直都認為臺灣文創是助力產品成功進入大陸市場的加速器。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他發現,依托傳統文化傳承和當代文化發展,大陸涌現了很多優秀的文創產業、文化創意園,他們如雨后春筍般成長,為市場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銷售的企業越來越重視產品包裝、創意,涌現出來了令人記憶深刻、耳目一新的產品創意,充滿了故事性、趣味性、獨特性。
看到大陸農特產品的發展,他既開心也擔憂,隨著大陸農業現代化發展、文創市場壯大,那臺灣農特產品競爭優勢是什么呢?
臺青:大陸,我來了!
“對于大陸市場,我充滿了信心。”80后臺灣青年邱煥森表示,中華美食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民眾飲食消費比較接近,臺灣農特產品在大陸市場的消費群體基礎龐大。經過這屆農交會參展觀眾對臺灣特色農產品的喜愛和反饋,他更加堅定開拓大陸市場的決心。
三年前,他開始進入家族企業,主要負責冰烤番薯產品的市場銷售。他發現,產品原來主要銷售歐美市場,但這需要投入長期的消費飲食習慣培養、塑造。烤紅薯一直都是兩岸民眾的喜愛食品之一,他疑惑,為什么要“舍近求遠”呢?
于是,他開始“試水”大陸市場,因主要依托線下銷售,效果不佳。這三年里,他一直關注、研究大陸飲食消費市場趨勢、互聯網+發展、大數據運用等方面,認為現在是進入大陸市場最佳時機。目前,他已和京東、盒馬生鮮等電商平臺達成了合作協議,產品于11月中下旬上架。同時,他在上海成立了公司,下月公司將正式運營。
“好酒不怕巷子深”。在臺灣,很多農場經營銷售和農特產品理念是“一日游”,有時農特產品甚至不需要進入市場,通過旅游等線下形式進行銷售。經過這幾年的實踐總結,邱煥森發現在大陸很多產品也是“好酒也怕巷子深”,所以原先的經營理念很難在大陸行得通。他希望通過結合線上線下資源,推廣、樹立產品品牌化,重視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融入這股市場大潮流中了!”
未來:臺農的“第二個春天”在大陸
參展觀眾現場品嘗美食。(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2017年臺灣鳳梨、香蕉等水果豐收,產品價格卻慘跌。祖籍福建漳平臺農李志鴻現在談起依然憤慨不已,“沒銷路,最終只能爛到地里。”李志鴻于2004年在漳平投資茶葉種植,目前已擁有1300畝種植基地。福建龍巖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簡稱臺創園)2008年成立后,他成為入駐臺創園最早的一批臺農。
據統計,漳平臺創園目前擁有臺資高山茶企近50家、常住臺農500多人,成為了28個臺創園中臺商個體投資最密集的園區。去年,園區新增臺資企業5家,共生產銷售高山茶1600多噸,實現產值近10億元,同比增長20%。同時,漳平臺創園所產的“永福高山茶”入選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指定用茶,以及“砥礪奮進的五年”國家大型成就展。
“很感恩。”李志鴻表示,農業農村部和省各級政府為臺農在大陸發展營造了很好的種植、經商環境。他們這些年在農業貸款、用地、用地等方面給予臺農很多惠臺惠農政策;修道路、建噴灌系統等,幫助臺農完善基礎設施;建品牌、對接電商平臺,幫助臺農解決“銷售難”問題等,讓臺農們更加安心、踏實地繼續“扎根發展”。目前,很多“臺農二代”“臺農三代”接棒父業,深耕兩岸農業發展。
據統計,2006-2017年,兩岸農產品貿易額從5.7億美元增長到32.6億美元,增長了4.7倍。經過30年發展,兩岸農業交流日益密切;產業合作平臺載體穩步拓展;兩岸農產品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臺商投資大陸農業持續增加。
“目前兩岸交流出現萎靡狀況,最終受苦的是兩岸基層民眾。”兩岸臺農紛紛表示,希望臺灣當局聽到民眾的呼聲,積極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讓兩岸發展的紅利真正落實到兩岸民眾身上。“臺灣農人的第二春天在大陸”,希望兩岸農業融合發展越來越好。(完)
參展的16家島內企業在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區合影,點贊農交會平臺。(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參展觀眾對臺灣特色產品興趣濃厚。(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