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媒體聯合采訪活動廣河縣座談會。(中國臺灣網 汪明珠 攝)
中國臺灣網9月18日廣河訊(記者 汪明珠)17日,國務院臺辦新聞局局長馬曉光一行,帶領海峽兩岸記者聯合采訪團來到甘肅省廣河縣,參加專題座談會,深入電商孵化園及扶貧車間,實地采訪當地干部群眾,細致了解廣河縣脫貧攻堅、幫扶援建項目進展等情況。廣河縣精準扶貧工作面貌在海峽兩岸記者的鏡頭前一一呈現。
兩岸記者共同參與座談會
廣河縣總面積538平方公里,素有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大門”之稱,是六盤山片區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
在17日上午廣河縣政府舉行的座談會上,縣長馬東升介紹說:“2014年底,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545戶、57800人,貧困面為27.3%。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全縣累計減貧7355戶、35798人。目前,全縣有貧困人口6454戶、32345人,貧困面為15.13%;有貧困村51個,其中深度貧困村28個。2018年,計劃脫貧3484戶、17421人,貧困面下降到6.98%。”
如何將脫貧計劃變成現實?馬東升表示,廣河縣主要從四個方面著手,大力推進產業扶貧,千方百計增加貧困群眾收入。一是推廣基礎母畜示范工程。采取整村推進、政府統一獎補和以獎代補、群眾自主購買“兩種模式”。堅持貧困戶與非貧困戶均衡發展,全力培育基礎母畜脫貧產業。二是大力實施糧改飼。結合農業供給側改革,大力推廣實施糧改飼,掀起了旱作農業的“二次革命”。三是實施就業扶貧,在東南沿海地區建立了29個穩定的勞務基地,其中臺資企業9個。四是推進電商扶貧。廣河縣是全省首批電商示范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縣有電商企業205家,去年電商企業線上銷售額達1.13億元。
兩岸記者傾聽干部群眾心聲
“我所掛職的紅星村是廣河縣51個這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在這里的駐村生活與我以往的生活不同。”廣河縣莊窠集鎮紅星村第一書記常超表示自己在紅星村掛職之前沒有鄉村工作生活的體驗,到村以后號召黨員為老百姓想著如何解決電商加工點的問題、思考如何能夠為當地居民拓寬增收渠道、定期走村入戶都是既定的工作內容。他說:“前不久,當地遭受了比較大的洪澇災害,他們駐村人員及時到群眾家中查看住房情況,牛羊圈遭受損傷的情況,在受災期間為百姓疏導好情緒。”他總結,掛職人員首先要對自己的工作有激情、對待百姓要熱情,這樣才能互相有感情。
紅星村村民馬二不都和馬玉海是當地實現順利脫貧的實例。村民馬二不都現在養了百余只羊和3頭牛,從事牛羊養殖之前他家的收入主要依靠他外出打零工,收入不穩定而且不能很好地照顧家人。“很早之前就想在家里從事養殖業,但一直苦于沒有資金。”
馬二不都告訴記者,因為精準扶貧項目的開展,他貸款5萬,養起牛羊,長期以來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夢想成為現實,可以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兩個小孩令他覺得很開心、很滿足。村民馬玉海家是典型的因學致貧戶,也是全村唯一一戶3個孩子都考上大學的家庭。但學費問題曾一度讓馬玉海感到“頭痛”。好在通過政府的幫扶、駐村干部又聯系企業熱心資助,他的孩子都得以順利入學。如今兩個孩子已經大學畢業,還有一個孩子在讀,壓力小了很多。隨著精準扶貧的進一步深入,通過政府的危房改建政策,馬玉海家蓋了4間新房,在精準扶貧項目中,他貸款5萬,有了資金,養了8頭牛,生活正一步一個腳印逐漸好轉。
兩岸記者實地參訪創業孵化園、扶貧車間
17日下午,海峽兩岸記者聯合采訪團來到廣河縣電商創業孵化園,詳細了解孵化園的經營狀況。園內陳列的電商產品種類繁多,經濟實用引得海峽兩岸記者們認真察看并爭相購買。參訪蘇州國泰科技扶貧加工廠、聚鼎工貿、甘肅君冠帽業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等地時,兩岸記者詳細詢問工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
據廣河縣縣委常委、副縣長李楊向記者介紹,廣河縣采取“前店后廠帶貧困戶”的模式,政府免費提供場地、免除車間房租、提供加工設備,以縣城電商孵化園為基地,引導企業設立扶貧車間。為進一步做好脫貧攻堅工作,更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因勢利導,把加工點辦在貧困村上、覆蓋到貧困戶家中,帶動貧困戶婦女就業。“比如圣誕燈的加工,通過鄉鎮把材料分發到群眾家中,使他們可以將閑散時間用于生產,我們把這樣一種生產模式稱作‘炕頭經濟’,適合在廣河縣推廣。”
當天,海峽兩岸記者還深入紅星村幼兒園、火紅小學、廣河縣醫院了解廣河縣在教育扶貧、醫療扶貧等方面開展的多方位精準扶貧工作。(完)
廣河縣莊窠集鎮紅星村第一書記常超接受兩岸記者聯合采訪。(中國臺灣網 汪明珠 攝)
紅星村村民馬二不都喂羊。(中國臺灣網 汪明珠 攝)
兩岸記者參訪廣河縣電商創業孵化園。(中國臺灣網 汪明珠 攝)
廣河縣縣委常委、副縣長李楊接受兩岸記者采訪。(中國臺灣網 汪明珠 攝)
兩岸記者拍攝紅星村幼兒園課堂現場。(中國臺灣網 汪明珠 攝)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