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8月6日電 福建5日正式向金門供水,臺灣輿論指出,該供水工程歷經23年醞釀推進,終于完工,非常不易,寫下“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的歷史新頁。
6日出版的《聯合報》就兩岸通水發表多篇報道和評論。報道指出,從先天條件來說,金門雨量偏少、興建水庫不易,而且水質較差,自產水每立方米成本約50、60元(新臺幣,下同),從臺灣本島運水每立方米更高達200元以上,自大陸引水不僅水質較佳,成本還不到每立方米9元;怎么看都是有利于金門人民,甚至有利于臺當局財政的措施。
《中國時報》6日報道引述了金門縣長陳福海的發言,通水后,未來他還將推動通電和通橋的“新三通”,盼以人民為依歸,“多一點民生,少一點政治”。
《聯合報》發表評論指出,當局用金門期盼了二十多年的通水愿望來反制大陸,手段極不聰明,甚至顯得冷酷,也難怪遭民眾批評“罔顧民生”。
《旺報》6日大篇幅報道通水儀式,文章詳細介紹,大陸通水金門,被金門定位為“希望工程”。自大陸晉江入海、16公里長的海底管線在金門田埔上岸,雙方供水契約30年,供水系統設計規模為每日3.4萬噸,未來可擴充到每日5.5萬噸。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認為,兩岸關系已降至冰點,臺當局不敢輕率取消通水,顯示兩岸地緣所形成的相互依存關系是任何政治力量都無法切割的。民進黨當局作為,除了降低臺灣競爭力、讓人民不方便以外,看不出任何正面意義。(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