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4月8日電(記者陳鍵興、賈釗)8日是臺灣清明節假期的最后一天,位于新北市的“蘆洲李宅”里熱熱鬧鬧,李氏家族兩百多人從先人墓園祭掃歸來,在老家里歡聚一堂,圍桌暢敘親情,其樂融融。
李氏家族原籍福建同安,先祖于清朝乾隆晚期渡臺墾拓,在蘆洲一帶落腳,繁衍生息,傳承至今。李家子弟最著名者,是已故的李友邦將軍。抗日戰爭期間,他在大陸創辦臺灣義勇隊,寫下臺灣同胞不缺席民族救亡的一段佳話。
8日的臺北,一掃連日來的陰冷,風和日麗,宅院里春意盎然。大人們坐在廳堂里,親切閑話家常;孩子們在連廊下追逐嬉戲,留下陣陣笑聲。
李家人帶著記者參觀老宅子,宅子里有一口棄置不用的古井,井口蓋著的板子上寫著“一八九五年鑿”,透露了這座古宅的起點。
李家人告訴記者,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臺灣被割讓日本。在清朝為官的李家先祖李樹華不滿清廷“喪權辱國”之舉,解甲歸田,參與家族興筑祖厝,決議以中原形式興建宅院,借以表現與中華文化的聯結,訴求不忘本源之意。
歷時數載,宅院于1903年建成,為三落四合院建筑格局,正身三進,帶左右、內外雙護龍,有九廳、六十房、一百二十門。院門匾額上,“隴西堂”三個楷書大字意涵慎終追遠,宅門匾額上則寫著光緒皇帝御賜的“外翰”二字。
宅子里,隨處可見各樣楹聯。據說許多是先輩所寫,后人換門聯但不換字句,有祖訓之意!暗赖聜骷铱耸亻帻堒灿,清廉處己仍存旋馬高風”“一般心而友弟兄必恭必敬,兩件事以傳孫子半讀半耕”“傳世惟青簡,留耕有丹田”,筆跡意蘊悠遠,字里行間鐫刻著諄諄教誨。
午飯前,族人們紛紛在祠堂外焚燒黃紙,而后陸續落座。二十多張餐桌設置在宅子里的大小空間,大家品嘗著“古早味”,不時舉杯彼此祝福。如今,李宅已成為古跡景點,族人分散各地居住,難得一聚,必要好好聯絡一下感情。
席間,老人們在晚輩簇擁下回憶往事。其中,李友邦將軍的抗日事跡是大家最愛談論的話題。
李友邦1906年出生,自小不滿日本殖民統治,少年時曾兩度襲擊日警派出所,后被通緝而逃往大陸,并進入黃埔軍校二期學習,孫中山先生曾指定廖仲愷作他的中文老師。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李友邦提出“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口號,號召臺胞共同為抗日救國而奮斗。其后,他在浙江金華籌組臺灣義勇隊與臺灣少年團,活躍在抗日前線。
抗戰勝利后,李友邦攜妻子嚴秀峰回到臺灣。令人痛悲的是,1950年,嚴秀峰被特務機關以“參加中共組織”的罪名逮捕判刑,隔年李友邦也被捕,并于1952年被秘密執行死刑,年僅47歲。
上世紀80年代,嚴秀峰代表李家七房全體子嗣將祖宅捐為歷史古跡,用以宣傳李友邦的抗日事跡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嚴秀峰身前曾撰文寫道:“假使我們能重活一次,我和先夫李友邦仍然愿意把我們的生命,獻給偉大的祖國和具有民族血緣的臺灣故鄉!
如今,李宅門前樹立著一座浮雕,其上是李友邦、嚴秀峰這對“抗日情侶”的半身像,基座銘刻李友邦召集抗日同志開會時墻上必掛的“復疆”二字!啊畯徒歉赣H率領的臺灣義勇隊、臺灣少年團的暗號,昭志從日本人手中收復疆土的決心?箲饎倮,父親還將二字題寫于廈門南普陀寺后山石壁上!崩钣寻钪永盍θ赫f。
用餐時,一位年過九旬的老婦人步履蹣跚地走到記者桌前坐下。一打聽,她是李友邦將軍的侄子李蒼降先生的遺孀曾碧麗。老人精神矍鑠,談吐自如,思路清晰。據了解,生于1924年的李蒼降在日本殖民臺灣時期曾因閱讀反日書籍而入獄。1947年,他在臺灣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因此被捕,于1950年被槍決。
曾碧麗回憶起與丈夫相識相戀的往事,臉上流露出少女般的羞澀。她說:“別人說他長得很好看,而我更看重他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因為丈夫被捕,當時已懷有身孕的曾碧麗受到牽連,坐在老人身邊的女兒李素慧就出生在獄中;貞浲,母女都紅了眼眶。
“兩岸一定會和平統一的。只是我現在身體不太好,不知道還能不能看到那天。”曾碧麗笑著說。
扶著老人走出李宅,已是下午兩點多鐘。不少李氏族人還在宅院里合影、話別,不愿離去。
每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紀念日。那天,李家后人都會聯合臺灣各地的抗日志士親屬,在李宅舉辦紀念活動。傳承,就是這樣具體而微地體現在家族的往事今生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