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系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為兩岸關系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系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一段文字講述感人故事,一張照片記錄精彩瞬間,一段視頻珍藏難忘記憶。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關系發展中的親歷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以及關心和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海內外同胞。他們通過講述自己或身邊人所經歷的真實故事,續寫“兩岸一家親”同胞親情。
作者:陳麗琴,臺屬
那還是我念小學時聽說的事。依稀記得那天,天沉得很,村那頭辦著葬禮,鑼鼓打得比我所聽過的都要響亮,一連好幾天都未曾歇過,老一輩的人聽到了,都唏噓感嘆。我好奇,央著太婆告訴我,便聽說了這樣一件事。
七十多年前,那住著一個小伙子,十八九的模樣,與一個一起長大的姑娘訂了婚。彼時抗日戰爭正打得火熱,小伙子也正是熱血澎湃的年紀,便去參了軍,小伙承諾等打跑了鬼子就回來娶她。她與他交換了一枚銀戒指,含淚告了別。
抗戰打了幾年,他從一個小卒當上了一個職位不大不小的軍官。日本鬼子投降了,國內戰爭卻還沒完,無奈下,只得靠著寥寥家書暫解思鄉之情。戒指他每天貼身放著,生怕磕壞弄丟了。戰爭終究是要結束的,蔣介石敗了,逃往臺灣。他入的是國民黨,也只能跟著到了這個陌生的地方,他與她隔了小半個中國的距離。中國多大呀,地圖上一寸的距離,卻是兩人無法越過的大洋。
幾十年里,臺灣與大陸關系緊張。但他在臺灣生活得還不錯,他的長官對他很好,見他年輕,生活也沒人照料,便要張羅著給他找個媳婦,但都被他拒絕了。鄰居家的一個姑娘,姓許,與他差不多大,長得很秀氣,對他很照顧。時間在一天天過去,姑娘也不找對象,只是一如既往地給予他或多或少的照顧。姑娘對自己的好,小伙子的心里跟明鏡似的,也看人家姑娘也老大不小了,覺得自己礙著人家姑娘也不好。幾番思慮過后,在上級的撮合下,他與那許姑娘訂了婚。一切都很順利,兩個月后就辦了一場熱鬧的婚禮。一切似乎都是他夢回千轉的期盼——除了新娘。一個人的時候,他還是會時常拿出那枚銀戒指,看著,摩挲著……
1981年,兩岸漸漸有了書信往來,雖然都是暗地里的,但他卻再也按捺不住了,將三十多年來的要說的話凝成長長的一封信……信從海的這一頭出發,繞過香港,七拐八繞,終于到了她的手里。她,收到了,多年來第一次得到了他的消息,哭成了淚人。此時的她已是個年過六旬的老人了,孫子都上學了。
終于等到那一年,蘇臺有了民間交流,臺灣開始組織了一些老兵探親的活動,他第一時間去報了名,又過了幾年,終于輪上他了。他,特地配了一副眼鏡,怕看不清她的臉。還是當年花前月下的地方,花芬芳,月未老,但韶華已逝,紅顏不再。離別時,他掏出發黑的戒指,緩緩地為她戴上,也算不負當年的承諾。
幾年后,她走了。他的妻子不久也過世了。他離開了臺灣,又搬回了當年的那個地方。他在這里守著她的東西,一直活到九十多歲,壽終正寢。
有一位臺灣文人說過,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一個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每一個相聚的當下,都是最好的花好月圓。(完)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