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北民間研討:“去中國化”動作惡化兩岸關系、傷害臺灣前景
中新社臺北11月9日電 (記者 劉舒凌 楊程晨)多位臺灣民間人士、專家9日在臺北出席座談會時表示,兩岸開放交流30周年之際,臺灣民間應理性討論并實際推進兩岸關系的良性發展。錯過大陸發展的“高速列車”、縱容“去中國化”,對臺灣的未來發展很不利。
《中國時報》《旺報》9日在臺北合辦“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座談會,邀集各界提出建言。
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王高成教授表示,臺灣現在值得擔心的情況,是一些人不能認清兩岸關系,卻為某種意識形態、為執政者利益推動“去中國化”,造成兩岸對峙。這對于臺灣,不只是流失發展機會,更要付出代價。
他認為,當前臺灣島內的認同問題受到成長經驗、文化環境、政治人物引導等多種因素影響,希望青年能跳脫政黨或政治人物的束縛、調整“向內看”的“本土認同”,對未來做獨立的思考;否則,當兩岸關系持續僵持、實力落差擴大,他們未來的發展環境令人擔憂。
數十年從事中學歷史教學的臺北明湖初中教師曹若梅說,因為作為外省二代的口音,近年來她不止一次被學生問“你是中國人嗎”,這樣的問題沒有惡意卻值得深思。她注意到,“臺獨”主張進入臺灣的教科書領域并且蠶食鯨吞,數次“教改”不止在架構上動了手腳,更刪除了230余個中國歷史文化人物和事件,有些教師希望挽回但有心無力。
曹若梅希望,支持兩岸和平統一的各界以播種的精神,向下扎根、向旁延伸,努力讓孩子從傳統文化的字里行間了解并認同中華文化。
民間社團“野臺”發起人、臺灣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幕僚羅智強表示,人民需要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今天的臺灣已經偏離正道。一方面,偏離開放的精神,今天當政者推動“去中國化”,實則讓臺灣“去世界化”;另一方面,當臺灣不能把大陸發展當成機遇,青年人才就無法回到家鄉,人力資本持續流失。
但羅智強表示,相信臺灣社會有自我調整、修正的能力,不斷地撞墻會把有識者重新帶回正道。
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賴岳謙認為,當前兩岸之間出現柔性形式的尖銳對抗,臺灣民眾為此感到焦慮。尤其五年來大陸“一帶一路”建設、供給側改革成效逐步浮現,如果不能搭上這班“高速列車”、任由兩岸反差越來越大,對臺灣未來發展很不利。
他認同,要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一國兩制”是好方法。為此,兩岸民間應該理性地討論,未來對臺灣做出怎樣的安排,以更好地解決統一后臺灣民眾的心理適應問題及參與政治治理、國際組織活動等實質問題。
《中國時報》社長王豐介紹,舉辦“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座談會,意在思考解決兩岸問題的方案;增進互信了解、化解恐懼心態,是今后兩岸溝通了解的重要使命。他說,“臺獨”之路走不通,臺灣執政當局也清楚“紅線不可跨越”。唯有各界不斷說明,讓大眾了解“臺獨”的危險,以及它和兩岸血緣、歷史文化連結背道而馳,才能增進臺灣人民安全福祉、確保兩岸和平穩定。(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