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會”看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傳承中華文化 融入科技元素
中新社廈門11月7日電 (記者 陳悅)第十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6日在廈門落幕,通過這一兩岸文創產業合作重要平臺可以觀察到,共同傳承中華文化依然是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對接的熱點,與科技的融合,成為兩岸文化產業合作一大趨勢。
本屆文博會為期4天,共有境內外1010家文化企業和機構參展,設置展位逾3400個,其中臺灣地區展位達到900多個,占總展位近三分之一。
文博會投資簽約項目共120個,涵蓋了創意設計、工藝美術、影視演藝、文創旅游等文化產業各主要領域,總簽約額320.29億元(人民幣,下同),現場交易額10.83億,其中有眾多兩岸產業對接簽約項目,如兩岸茶產業簽約對接、兩岸IP(知識產權)授權的合作、對接等。文博會上,臺灣青年“登陸”創業備受矚目,廈門市臺商協會組織的臺灣青年文創館12個展位中,7個展位產品售罄。心恬生活文化等臺青文創企業表示,參展成效令人驚喜,前來洽商合作的客商絡繹不絕。
傳承中華文化,協力挖掘、展現中華文化之美是兩岸文化產業業者在文博會上共同的努力目標。文博會上舉辦了第二屆東方茶席大賽,40件兩岸經典茶席作品驚艷亮相,其中臺灣茶席作品占半數,充分展現茶文化之博大精深。最終,來自臺灣的《席回東方美人》與大陸《天地靜好》兩件茶席作品榮獲金獎。
文博會還繼續舉辦海峽工藝精品獎(原中華工藝精品獎)頒獎,其中,臺灣工藝之家協會、工藝大師陳啟村、精品獎原策劃人石振宏等臺灣機構和個人,因對海峽工藝精品獎和兩岸業界交流的長期貢獻獲獎。
此外,文博會首次設立的頂級工藝藝術品展區匯聚了百余件兩岸工藝大師精品;頂級工藝藝術品拍賣展示了銀毫建盞、德化白瓷佛像、福州大漆等工藝大師珍藏;法藍瓷、玲瓏窯、天冠銀帽等臺灣工藝精品更集中展現了傳統生活美學,令人驚艷。
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許耿修對記者表示,兩岸在工藝藝術發展上各有優勢,一旦進行結合,一定能面向全世界。
和往屆文博會相比,科技元素在今屆文博會更加耀眼:首次創設兩岸人工智能展區,首次和廈門國際數字互動娛樂博覽會同期舉辦,還首度舉辦兩岸圍棋與人工智能邀請賽。
兩岸文化產業業者也積極主動擁抱“科技”和“互聯網”。福建建陽的建盞是中華名瓷,在本次文博會上,建陽區建盞產業和品牌就簽約“觸網”。建陽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希望借“互聯網+”促進建盞產業的優化和品牌線上線下的打通。
法藍瓷(臺灣知名企業)總裁、亞太文創協會創會理事長陳立恒也對記者表示,文化產業走向產業化要運用科技。他說,法藍瓷正把在3D技術上的積累運用到陶瓷制造上,打造更精雕細琢的產品。
文博會舉辦至本屆恰逢十周年,幾乎未曾缺席的陳立恒說,臺灣業界通過文博會看到兩岸合作前景,取得了實效,“有這樣的市場,才會有積極的參與”。(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