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實現了歷史性轉變。(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
中國臺灣網9月23日訊 (記者 李寧)一想到庫布其,首先映入腦海的必定是茫茫沙漠,然而,隨著當地政府近年來多管齊下對荒漠化的防治,沙包已漸漸被綠色植被覆蓋。不僅如此,當地還利用不同的治沙模式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沙丘固定了,沙漠減少了,百姓也富裕了。近日,記者跟隨“防治荒漠化·庫布其在行動”網絡媒體主題活動來到鄂爾多斯杭錦旗、達拉特旗等地,感受農戶們致富的喜悅。
收入翻N倍 國家級貧困戶摘帽樂呵呵
吳直花今年摘掉了國家級貧困帽。(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
甘草是治沙先鋒植物,被譽為“中藥之王”。甘草根部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夠增加土壤肥力,治沙改土效果明顯。庫布其哪里有綠色,哪有就有甘草,目前已改良土壤200多萬畝。為增加甘草對土壤的改良作用,億利集團自主研發了“半野生化甘草平移種植技術”,讓甘草從豎著長變成躺著長,綠化沙漠面積從0.1平方米提高到1平方米。
治沙的同時,億利集團也積極幫助農戶脫貧。
60歲杭錦淖爾村村民吳直花今年終于摘掉了國家級貧困戶的帽子。5個多月前,她被吸收到該地阿木古龍甘草產業示范園擔任管護員,負責拔草、鋤地等工作,一天的勞務費就有200塊錢。“一個月收入6千,6個月收入了3萬多!”說起這些,吳直花難掩喜悅之情。在這之前,她靠種地一年僅收入2000元,“我在大棚摘蔬菜1個小時才10塊錢,現在每天就干8小時,效益多得不敢想象!”
不過,像吳直花這樣的好差事可不是人人都有。當地標準的勞務價格一天為150元左右,因為是幫扶對象,吳直花1天才能拿到200元。而且,有活了也都是緊著貧困戶,“這邊干完了就去別的地方干,哪里有活國家就讓我們去哪干,不讓別人干,就讓我們干!”吳直花樂呵呵地說。
“有錢了,想帶著70歲的母親去北京看看!”
趙瑞想帶著母親去北京看看。(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
生態光伏是億利治沙扶貧的另一種重要模式。庫布其沙漠年日照時數3800小時以上,沙漠發電量充足,億利在庫布其沙漠規劃建設1000MWp生態光伏治沙項目。目前治沙2萬畝,年發電5億度。
2017年,項目向周邊57戶貧困戶承包種植養護和組件清洗,每個貧困戶平均承包4MW組件清洗和板下種植。每MW1500—2000元,每年清洗4次,平均每戶可增收3.5萬元。
杭錦旗獨貴塔拉鎮杭錦淖爾村村民趙瑞家中有40畝地,單靠種地一年僅能收入2、3千元,基本生活都困難。這兩年自然災害大,去年都賠錢了。今年,他被吸收到光伏項目清洗組建,“活也不重,一年能收入2萬4千元,還可以種地!”他介紹,同村有十來戶在這里工作。談到以后的生活目標,39歲的趙瑞若有所思:“有錢了,想帶著70歲的母親去北京看看!”
一顆沙柳苗 成了致富寶
李軍現種植沙柳3003畝沙柳。(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
中和西鎮管井村位于達拉特旗的最西端,庫布其沙漠鎖邊林地段,常年受到風沙侵害。據該村支部書記周玉小介紹,過去管井村是沙漠一片,無井、無電、無植被,導致大面積的人口遷出。
近30年,在治沙老人高林樹的帶動下,該地植被綠化率不斷增高。植被起來了,生態效益和產業也就跟上來了。內蒙古的地理特點適合種植沙柳,而沙柳三五年必須平茬,庫布齊沙漠植樹造林用的就是沙柳種苗,市場需求量大。2013年9月份,通過林業部門協調,該村成立了綠生源林業專業合作社,重點在沙柳種苗上做文章,提升生態效益的同時緊抓經濟效益。
48歲的李軍是管井村的治沙大戶與植樹大戶,現種植沙柳3003畝,一年光賣種苗能掙3萬多元。此外,他家里還養了100多只養、種了100畝地,加起來一年收入可達到6、7萬塊錢。“那時候路不好走,全靠步行,機動車看不到一輛,現在很多人機動車能買了,多數農戶還有了自己的小轎車,路也通了,家家戶戶也能打井了。”談起近幾年的發展,李軍滔滔不絕,他告訴記者,今年看到好多農戶打井,自己也打了一眼,既能澆地又能吃水,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從浙江來內蒙養兔子,她不打算走了!
孫蘭珍去年養兔子純收入達到40多萬。(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
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多年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投身沙產業、養殖業等產業,并承擔了大量的社會責任。集團在庫布其沙漠投資40億元人民幣,在達拉特旗建成了12萬人口居住的風水梁小鎮,鎮上居住著來自全國12個省市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他們依靠東達蒙古王集團在沙漠里建起的沙漠生態產業鏈而發家致富。
來自浙江湖州的孫蘭珍就是受益的一員。2013年,她與幾個老鄉在電視看到這邊養獺兔的廣告,“沒跟老公商量就開著車過來了”。來到這的第一年,她買了300只種兔,加上籠子、飼料等,共投資了13萬元,第一年兔子就賣了10萬元,還掙下3000只兔子。去年,孫蘭珍跟老公養了1.4萬只兔子,純收入達到40多萬。
此前,孫蘭珍在寧夏做服裝生意,雖然收入也不少,但是需要參加展銷會,跑來跑去。在這里養兔子,集團不僅提供住房,還提供“5保”(保設施、保飼料、保種兔、保銷售、保防疫),“兔子有啥炎癥,打個電話防疫員都來了。”現在,孫蘭珍與老公每天的工作就是喂兔子、配兔子、檢查產箱,雇了兩個工人常年清兔糞。
在52歲的孫蘭珍看來,這里很清靜,工作也比以前輕省不少。如今,他們在當地買了房,“不打算走了!”孫蘭珍告訴記者。(完)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