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5月24日電 (記者 劉雙雙 劉舒凌)臺灣“民歌42高峰會”本月末將在高雄和臺北開唱,重溫最經典的曲目。臺灣資深民歌手施孝榮24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期待有一個正式的機會,與大陸優秀民歌創作歌手面對面交流。
他說,音樂沒有任何限制,華語音樂的能量是非常大的。
臺灣校園民歌運動源于上世紀70年代。尤其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臺北市中山堂演唱以余光中《鄉愁四韻》等現代詩譜曲的作品,一般被認作民歌運動的開始。民歌運動面對當時臺灣島內西洋音樂充斥街巷的狀況,提倡“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期間走出了許多知名音樂人,也留下膾炙人口的歌曲。
自2006年起首次舉辦民歌高峰會,這一華人音樂界的演出饗宴今年已來到第12個年頭。“民歌42高峰會”,既是發起人施孝榮遵守與歌迷年年聚首的約定,也是向走過42年的民歌致敬。
今年,民歌高峰會定于本月27日、28日依次在高雄、臺北登場,施孝榮、王夢麟、許景淳、陳明韶、王海玲、曾淑勤、于臺煙、楊耀東、金智娟、邰肇玫等14位民歌歌手將合唱《拜訪春天》、《陽光和小雨》等,用吉他一起追憶青春年華。
過去十多年,臺灣歌手不斷赴大陸發展,在各個舞臺演唱民歌,蔡琴、潘安邦、齊秦、王夢麟、孟庭葦、羅大佑等都是聽眾耳熟能詳的民歌手。
施孝榮認為,大陸有很多優秀的創作者和歌手,像老狼的《同桌的你》就和臺灣的民歌曲風比較類似。“希望有一個正式平臺、一場演唱會,大家在一起彈吉他,介紹彼此創作的歌曲。”
63歲的王夢麟4月剛剛完成第三次喉部手術,仍然堅持參加。他告訴記者,自己學唱的大陸第一首民歌是《濤聲依舊》,旋律非常優美。這些年大陸民歌創作進步非常快速,也非常喜歡刀郎、汪峰的歌。
去年11月,王夢麟與多位臺灣歌手一起在深圳參加“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在他看來,兩岸一家親,應該多多促成彼此間民歌的交流。音樂無界限,只有交流才能進步。(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